(1)要把教材的正文、歷史地圖、歷史圖像和課文注釋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逐字逐句逐圖進行研讀。 在備課過程中,既要弄清教材各部分內容的內在聯系,又要摸清歷史地圖、歷史圖像和課文注釋,哪些內 容要作教學要求,哪些不作教學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的組織自己的教學,減輕學生的識記負擔,避免 學生走彎路。例如《中國古代史》(選修本)中的《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其所涉及的路線、地名極繁雜,而 課文上提到的地名卻不多,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不知要識記些什么好。教師鉆研課文和此圖后,可給學生 確定如下識記要點:(1)掌握鄭和下西洋的大致路線,但要給學生指出,路線所經過的地點如占城、舊港、錫蘭 、忽魯漠斯、阿月、木骨都束等等地名不必識記。(2)掌握主要地名、地域的位置:西洋、文萊。(3)掌握主要 注釋:南洋、西洋、文萊。通過教師指點,學生對此圖的識記目標就一目了然了。 (2)靈活掌握教材中每章(節)的基礎知識和知識結構,進而對整體教材進行綜合性的分析,使它綜合化、 條理化、專題化。 歷史基礎知識是指教材內容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和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 本觀點等等。 近年來,高考在考查歷史事實等基礎知識的同時,越來越多的題目要求考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 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結論。于是,在廣大高三歷史教師面前,擺著一個如何把握好歷史基礎知 識并靈活地傳授給學生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高三教師應注意下面兩個問題:第一是借助教參等輔導資料對每章(節)教材進行深入的 鉆研,然后結合高考的要求和課教學的需要,對該章(節)教材的內容進行綜合、概括和分析,正確理解其所 包含的歷史基礎知識;第二點是形成簡明扼要而又密切聯系的知識結構。以綱目點的形式反映歷史知識點間的 并立和內在聯系。 以《中古史》(選修本)第28章“第一節 清朝鞏固統一的斗爭”為例。它的主要歷史事實和知識結構可 扼要概括如下: 一、反對準噶爾貴族的分裂勢力 1.蒙古族的分裂和準噶爾部的發展 2.康熙帝親征噶爾丹〔(1)、烏蘭布通之戰;(2)、昭莫多之戰〕 3.清朝控制漠北蒙古及天山南北 二、土爾扈特部歸國(渥巴錫起義) 三、平定回部反動貴族的叛亂 1.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 2.清政府重新統一新疆地區 四、加強對西藏的統治 1.確立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 2.設立駐藏大臣 五、清朝的疆域 1.清朝疆域的擴大(版圖四至) 2.清朝的民族 3.清朝的行政區域 以上是“清朝鞏固統一的斗爭”中的歷史事實(即“史”),但是,如果我們鉆研這一教材,注意力僅僅 停留在了解史實和知識結構上,那是遠遠不能達到歷史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的(更不能達到高考的要求)。還必 須挖掘出這一節內容的歷史結論(即“論”):各民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加強了;邊疆地區得到了開 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史論結合是基礎知識的基本特征。但有時史與論之間的聯系,并非輕易就能理解的!扒宄柟探y一的斗 爭”這一節教材的史論關系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這一節教材中,大篇幅的教材內容都是描述清政府與邊疆 少數民族間的斗爭,因此,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民族不和睦的假象,從而影響了學生對教材內容中的史與論 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引導學生揭示這 一歷史現象。首先,指出清政府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反對少數貴族的分裂、叛亂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鞏固統 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帶有正義性)。其次又指出,各民族間雖然偶然出現一些斗爭,但各族之間的友好關 系、經濟文化交流仍是歷史的主流。通過這一分析,學生對“清初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這一觀點就更容易理解了。 教師在靈活掌握每章教材的基礎上,統觀全局,對整部教材進行綜合分析,挖掘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 然后以“縱向”歸納和“橫向”歸納兩種方法對教材進行梳理,概括出整部教材的主干線索,并根據線索和教 材的內容、高考命題的特點,把教材分為若干個專題。以《中國古代史》(選修本)“封建社會”部分的內容 為例,構成該內容的主干線索,主要有兩種:<1>是封建社會的形成、初步發展、繁榮和漸趨衰落(這是“封建 社會”部分的最大主干線索)。<2>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發展、進一步展和鞏固(以民族關系為主線, 嚴格來講可歸到主干<1>)。 主干線索<1>主要是從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軍事、對外關系、文化思想等方面體現出來的;而主干線索 <2>則主要從歷朝歷代民族關系的角度反映出來的。為此,在高考復習中,就應把《中國古代史》的“封建社會 ”部分分為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對外關系方面、文化思想方面、民族關系方面等幾個主要方面, 再根據高考命題經常出“人物評述”題的特點,增設一個“人物方面”。這樣,把中古史共劃分為七方面(即 七個專題)。此外,在加強“縱向”專題復習的同時,加強“橫向”復習,注意同期的中國史和世界史的聯系 和對比。如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比封建時代的西歐與中國的異同等等。 此外,還要注意到各章節間的一些“隱蔽”性聯系。所謂“隱蔽”性聯系就是表面上看起來兩個聯系不強 而實際上有著內在聯系的內容。例如,講授“英國工業革命”就不能孤立分析它,應該聯系“美國內戰”,“ 德意志、意大利的統一”等章節的內容,說明起源于英國的工業革命于19世紀上半期也迅速向法、德、美、意 等國延伸和擴展。分析“工業革命的后果”的同時也要分析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深遠影響:(1)資本主義國家加 緊殖民掠奪,使東方從屬于西方→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如美國獨立戰爭,拉丁美洲獨立革命,亞洲的印度民族 起義等);(2)促使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資產階級革命興起(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美國爆發了內戰,德意 志、意大利進行了統一國家的王朝戰爭等等);(3)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的形成→無產階級革命運 動高漲(如里昂工人起義,憲章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1848年歐洲革命等等)。 (3)結合高考命題的規律,確定出高考較敏感的教材內容。 高考從題型到命題方法,大體上都有一定規律可尋。例如難度較小,以考查基礎知識為主的題目,它一般 考查教材的重點問題(當然沒有絕對性),而難度較大,以拉開學生距離為目的的題目,則一般不是考查教材 的重點內容,顯得較偏僻,即使是考查重點內容,也以考查綜合、概括和分析能力為主,題目的的跨度較大, 分析能力較強,針對這種情況,高三歷史教師在鉆研教材時,就必須要有意識地確定哪些是高考較敏感的內容 ,哪些是不那么敏感的,以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的放矢。還是以“清朝鞏固統一的斗爭”一節為例。這一節 的知識結構較明朗,學生往往感覺到較容易掌握,但實際上,他們極容易忽視該節教材的歷史論和清朝行政區 域的有關內容。兩道題:1.清朝的行政區域包括__(今河北)、江蘇等18省,盛京(今__)、吉林、黑龍 江、伊犁__(今__)五個__轄區,西寧、西藏2個__,共25個行政區域。還在內蒙古等地區役__。( 對學生視而不見的內容進行提示)2.用史實說明清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這條題目有一定的 綜合性,其要求已遠遠超出了本節課文的內容。 (4)注意運用外材料充實教材內容。 眾所周知,一本薄薄的中學歷史教材《中國古代史》就濃縮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可以想象,教材 的內容是何等的簡要了。備課過程中,若僅僅依靠課文的內容是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為了改變教材的 這種狀況,加強歷史課的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師備課時必須有機地運用課外材料來充實教材內容。如何充實教 材內容?一、要鉆研教參等課文輔導資料。二、要挖掘史書中的相關內容。如備課前后研讀《三十四史》中的 相關史料,就可以從中取得大量有用的材料。這樣,既可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解決教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 又為教師在史料分析、問答題等方面的命題,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多年的教學實踐還告訴我們,教師要備好 一節課,還必須擁有一、兩套通俗易懂,內容豐富而又系統的權威性歷史著作,并把它作為日常教學和備課的 藍本(底本)。三、補充一些鄉土歷史的有關內容,也同樣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