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
歷史科如何備考?
[ 編輯:admincn | 時間:2013-12-01 02:36:49 | 瀏覽:次 | 來源: | 作者: ]
| |
歷史學科高考的最突出的特點是自90年代以來,考試改革力度領先于其它學科,且隨形勢發展日益深化。 其關鍵就是考查重點的轉移,即“在考查知識的同時注重考查能力”,實現知識型考試向能力型考試的轉化。
二 高考如何檢測學科能力
學科能力是一般能力在歷史學科中的具體化,它必須體現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1998年《歷史科考試說明 》將學科能力規定為4類10條,構成能力要求的整體。學科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歷史思維。歷史思維是在人類對 社會歷史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認識的思考,它是以辯證思維為基本特點的。
三 近年歷史科高考試卷的主要特點
1.堅持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
基本保持占全卷分值的80%以上。
2.注重基礎知識的考查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分值題量增加 (1999年試卷中合計73分,占賦分48.7%)。
*知識點更精細 如(99.08 )關于農民起義軍建立政權中發行的貨幣;(99.13)關于20世紀梁啟超史學 主張等。
*重點知識重復出現 如(97.19、98.23、99.26)均是關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內容。
*難點知識切入點高(98.48)明清(鴉片戰爭前)時期,我國的文學藝術繁榮興盛,而科學技術則由發展 轉為停滯。概述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具體表現和特征(12 分)并分析形成這兩種文化現象的社會原因(5分)
此題在教材提供知識的基礎上,要求考生進行一定程度的獨立思考,解決新問題,得出新結論。解題時, 可將題目分解為六個小題。 1)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繁榮興盛有什么具體體現? 2 )明清時期文學藝術有什 么特征? 3 )明清時期科學技術由發展轉為停滯的具體表現如何? 4)明清時期科學技術有什么特征? 5 )造成明清時期文學藝術興盛的社會原因如何? 6 )造成明清時期科學技術停滯的社會原因如何?概括特性 較難:文學藝術總特征是反封建和個性解放。科學技術必須從更深刻的意義上轉化為從“總結傳統”到“學習 西方”。分析形成這兩種文化現象的原因是最難部分,必須從一定歷史階段的文化是相應階段經濟和政治的反 映的理論高度作答。
*在能力支配下整合運作(99.43)三幅地圖反映了不同時期德國的版圖和在歐洲控制區域的情況。結合德 國本身及歐美大國對德政策的變化,說明各圖形成的原因。分析原因的限定為德國本身的原因和歐美大國對德 政策的影響兩條線索。每個環節都是時間、地圖、特定原因三個要素由此及彼(知識的遷移)、由表及里的有 機結合與高度統一。抓住三要素間的內在聯系是解題的關鍵。
3.注重對教材隱性知識的挖掘和理解。
隱性知識指在課文中沒有直接表述而又隱含其中的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系。
4.考題內容比例相對穩定,題型簡約、比例略有改變。
5.選擇題難度提高,主要表現為:理論思維力度日益加強;歷史闡釋功能不斷拓展;基礎知識覆蓋面廣( 排序選擇題);承載難度較大的多選題型功能(組合選擇題)、題量增加;
6.突出材料處理能力考查,主要表現為:材料選擇題題量增加;提供新材料設置新情境的題目(12個)賦 分(88分)占全卷58.7%,首次超過50%;材料解析題由注析式、辨析式發展為限字成文和趨向材料問答。
7.問答題開放性增強,突現對考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考查。
8.試題綜合性逐步加強
(1)歷史學科范圍內的綜合考查;
(2)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
9.充分體現學科社會教育功能。
四 命題改革的趨勢
1.生產力標準。確認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終極動力,是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評價歷史現象的根 本標準。是科學歷史觀中的一條基本原則。
【例】(98.49 )美國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戰爭相繼取得勝利后,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 美利堅合眾國,而西班牙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試從兩個獨立戰爭的背景和進程說明造成這 種現象的原因。
這是橫向比較分析題。立意在于明確生產力發展程度不同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
北美:英國的殖民統治;居民由移民構成;資本主義為主流的社會經濟發展;使統一市場初步形成,統一 民族開始形成,聯合統一意識產生,并在獨立戰爭中迅速加強。
拉美:西班牙殖民統治;封建掠奪、封建管理體制,決定了自然經濟狀態,其地區性、狹隘性決定了其反 抗斗爭的地域性、分散性特點。
2.實踐標準。只有重事實、重實踐檢驗的結果,避免主觀隨意性,才能更接近科學。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和當時的重大歷史課題,是體現實事求是精神的一條重要原則。
3.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地觀察和認識歷史。
宏觀就是時代特征,時代的主要課題、主要矛盾和根本的發展趨勢。微觀,就是具體的知識。沒有具體的 知識,不能歸納總結出宏觀的結論,沒有宏觀的認識,對微觀知識的掌握就缺乏必要的深度。將歷史事件、歷 史人物放在時代的背景中分析、評論就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
【例】(96.48)簡要說明18世紀—19 世紀中葉法國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主要變化(6分)并根據這種變 化分析1789年革命與1848 年二月革命的主要不同之處(10分)
本題依托教材中18世紀—19世紀中葉法國史知識,考查社會經濟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并依次比較兩次革命的 主要不同。題干問的是法國,但深層含義是借此表達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是資本主義從工場手工業階 段向工業資本主義時期轉變的必然。這個轉變的契機就是工業革命。分析工業革命前后在產業結構、階級結構 乃至整個社會生活與上層建筑的巨大變化,是認識和了解資本主義發展史和人類文明演進過程的一個很重要的 問題。它是世界近代史中的轉折點。
4.人類文明演進的高度。
人類社會歷史首先是一部文明演進史。人類從開始進入文明時期至當今的信息時代,文明進步的成果是驚 人的。雖然每前進一步,都會付出代價,甚至是沉重的代價,但那是難以避免的。
【例】(97.45)關于美國西進運動的認識。
五 對策
1.通過認真學習教材,扎實掌握基礎知識。
*形成知識網絡
*掌握知識基本線索
【例】中國近代史主要線索: 1)屈辱史 2)抗爭史 3 )探索史 4)近代科技和資本主義產生和緩慢 發展的歷史。
【例】探索史的主要線索:林則徐、魏源;洪仁gān@①;早期維新派和資產階級維新派(馮桂芬、鄭 觀應、康有為、梁啟超);資產階級革命派(孫中山);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
*掌握歷史階段性特征
【例】世界近代史的階段性特征: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時期的世界;進入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世界;東西方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壟斷階段過渡。
*理解和挖掘隱性知識聯系
【例一】人民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迅速潰敗的原因: 1 )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形成反蔣斗爭新浪潮 2)經濟崩潰,物價暴漲 3)官兵厭戰,士氣低落 4)貪官橫行,統治腐敗 5)美援斷絕,蔣桂分裂。
【例二】美國“冷戰”政策出籠: 1)第二次世界界大戰結束 2)社會主義蘇聯軍事實力強大 3)歐亞 出現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 4)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5)德、意、日法西斯強國被打倒 6)英、法帝國主 義繼續削弱 7)美國霸權地位確立。因此, “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的“冷戰”政策出籠。杜魯門 主義標志著“冷戰”正式展開,“馬歇爾計劃”是又一重要步驟。
*掌握歷史史事的演進過程
【例一】袁世凱復辟帝制 1)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 2)變內閣為御用,阻止國民黨組織責任內閣 3)加 強北洋軍, 削弱南方革命軍隊,武力鎮壓二次革命 4)強迫國會選其為正式大總統 5)解散國民黨 6)解 散國會 7)廢除《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 8)修改《大總統選舉法》。
【例二】第二次世界界大戰,采用第一種方法,可抓住以下5 條主要線索: 1)時間、原因、性質 2) 概況(以圖為主,主要戰場,重大戰役)(以敘述為主,大戰的爆發、擴大、轉折、結束各階段的標志性事件 ) 3)法西斯軍事集團形成和瓦解 4)反法西斯聯盟形成和各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5)重要國際會議及文獻 。
第二種方法,設計大事一覽表,圖文結合掌握:時間(1939年9 月1日—1945年9月9日),戰場(歐洲戰場 、北非戰場、蘇德戰場、 太平洋戰場、中國戰場)。
*掌握歷史概念 1)課本明確界定的(知識性的),如“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 債務。“經濟體制改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解 放社會主義生產力 2)從對知識的表述概括的(理論性的), 如“世界現代史”: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社會主義曲折前進,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長期并存、互相對抗,世界人民爭取獨立、民主、和 平與發展。 3)與課本表述密切相關的,如, “民族融合”:首先以民族雜居,喪失地域這個第一特征開始 。其次,由于雜居,逐漸形成共同經濟生活。第三,形成共同語言,文化、風俗逐步趨向一致。第四,各族互 相通婚,各族體征差別消失。最后,民族意識逐步消失。
2.充分運用教材提高學科能力。
*歸納、概括:
【例】世界近現代史的七對主要矛盾: 1 )資本主義同封建主義的矛盾 2)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和資 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如里昂工人起義、英國憲章運動、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 國家同宗主國、發達國家間的矛盾。如印度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爭取建立國際 經濟新秩序的斗爭。4)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如西歐國家爭奪殖民霸權的斗爭 ;一戰前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當代美國與歐共體、日本之間的競爭等。 5)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 的矛盾。 如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干涉;二戰結束后的“冷戰”政策等。 6 )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如南 斯拉夫、中國、阿爾巴尼亞與蘇聯的關系。7)民族獨立國家間的矛盾。如新興獨立國家間邊界、種族、 宗教 等原因引起的戰爭。
*比較能力
【例】試比較秦朝和隋朝歷史的異同
相同: 1)都是結束長期分裂割據建立起統一政權 2)都建立過對后世有深遠影響的一些制度 3)都修 建過著名的大規模工程 4)都曾大規模用兵 5)都出現過歷史上著名的暴君 6)都發生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7)都歷時短暫 8)隨后都出現較穩定、強盛、長期的王朝。
相異:秦朝,統一于春秋戰國長達500年兼并戰爭的基礎之上。 封建制度確立,封建經濟初步發展,向南 方拓展疆域。隋朝,統一于北方民族融合,南方經濟發展的基礎之上。封建統治制度進一步完善,封建經濟趨 向繁榮。對高麗戰爭。
結論: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王朝多因濫用民力、好大喜功、窮奢極欲而短命。短命王朝在歷史進程中發揮承 前啟后作用。
*分析能力
(A)分析歷史背景
【例】新文化運動的歷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民 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的統治。這種要求,首先反映在思想文化上要打破封建的束縛,新文化運動就這樣應運 而生了。”
結合教材分析:
帝國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中國,軍閥割據混戰——先進分子繼續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政治);
資本主義經濟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資產階級民主(經濟);
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介紹到中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 知識分子不能容忍(文化)。
(B)分析原因
【例】唐朝由盛轉衰的原因
外因:盛即衰始的客觀規律。
內因:
1)經濟方面:均田制瓦解,戰亂和割據破壞社會經濟。
2)政治方面:(內政是決定國家強弱的根本要素)
政治腐敗,表現: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
矛盾主要方面:唐玄宗。
影響: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根本原因:節度史擁兵自重。
直接原因:朝廷政治腐敗。
性質:地方與中央的矛盾。
影響:削弱中央統治,破壞社會經濟。藩鎮割據。
(C)分析歷史意義
*評價能力
*史論結合的能力
*關注當代社會現象 如歷史上的巴爾干現象
*總結心得體會 如古代中國統一與分裂局面交替出現。 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加強的特點。
3.形成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思路。
(1)經濟部分
1)要清楚有關的概念。如:賦役、自然經濟、資本原始積累、 世界市場等。
2)要完整敘述史實。如鴉片輸入、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1929~1933年經濟危機等。
3)分析經濟發展、停滯、倒退的原因:價值規律、市場機制、 商品貨幣關系、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性 質、生產資料所有制;其它:政治環境、自然資源、自然災害、政策得失、人口資源。
4)重點掌握經濟政策。
A經濟政策的內含,往往既發展生產力,又調整生產關系。
B聯系共時性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內容, 分析政策提出的原因和目的。
C聯系續時性的其它同類型經濟政策,分析政策的發展變化。
D評價政策的得失,以史為鑒。
5)評價一位經濟學家。如王安石。
6)評述復雜的經濟現象。
(2)文化部分
1)分析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A共時性的社會物質生產、社會分配、社會關系、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是深層 、根本原因。B 續時性的繼承和積淀是產生的歷史依據。C優秀人物的奮斗和貢獻是內在因素。
2)明確文化現象的內含。可以抽象為一種精神, 也可以在不同領域以具體方式表現出來,內容是多元的 ,可以從形式和內容、局部和全部的角度歸納總結。
3)評價歷史地位。A強調特定的歷史環境,B 與社會多層面聯系形成多種角度,如政治、經濟、階級、民 族等。C進行歷史的(繼承、 發展、演變)和地區的(地區、國家、世界)比較。D作出結論。
4)祖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即中華民族的民族主體意識, 就是民族的獨立性、主動性和自覺性。我國歷代人 民繼承文化遺產或吸收外來文化都是有取舍的,標準就是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和自己的文化傳統。【例】 概述儒學的產生和發展、衰落,簡要評價其歷史地位
參考答案:
1)孔子在諸侯爭霸的時代,創立儒學,“仁”, 指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是孔子政治觀和社會觀的核 心。
“禮”是為實現“仁”而制定的制度和行為準則。在強化統治的同時,關注到普通人民,體現出適應當時 社會人與人關系中需要的新精神。
2)孟子以“仁”的思想,要求統治者“泛愛眾”, 明確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并提出具體實行辦法 ,完成了儒學從理論開創發展為施政綱領的任務。
3)漢武帝采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 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此后,社會上逐漸形成一個崇奉儒家學說的顯貴高官階層, 他們適應統治階級需要,從儒學中演繹出 各種應時的流派,如內儒外佛的魏晉玄學;以儒家經學為基礎,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宋代理學,至明、清仍 占統治地位。
5)洋務派“中學為體”的理論、 康有為將西方政治學說與傳統儒學思想結合的變法理論。
6)經過維新派與頑固派思想論戰,革命派與立憲派論戰后, 北洋軍閥仍以復古尊孔來鞏固統治。
7)新文化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正統思想的權威。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儒學被地主階級奉為封建意識形態的核心,用它鞏固統治地位,發展封建文化 ,用它禁錮人的頭腦,扼殺朝氣,摧殘民主思想的萌芽,阻止近代科學文化發展。
儒學的發展與封建政治及哲學思想的變化緊密相連,不僅對封建社會的鞏固、發展、延續起重要作用,對 封建史學、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有深刻影響。
儒學阻礙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性發展,而在亞洲現代化推進中又起積極作用。
儒學深深地滲透在中華民族意識之中,我們應予以揚棄和發展。
(3)評價歷史人物
1 )特定的歷史環境(相似的個人行為在不同環境中產生不同作用);
2)主要業績;
3)作用;
4)社會制約性(歷史或階級局限);
5)理論: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不能忽視也不能夸大, 既注重個人的品德、性情,更注重其對社會發展的 影響。
4.應試須知
(1)必須認真閱讀《考試說明》:題例反映命題特點及趨勢; 每年知識點均有增刪。
(2)審題時注意關鍵詞語。
(3)理論運用要準確。
(4)掌握解題技巧
*最佳選擇題
結構特點:
1)題干中在求答詞或詞組前后有程度副詞或形容詞“最”、 “比較”、“主要”、“重要”、“突出” 等,多數還重疊使用構成“最重要”、“較全面”等,明確限定試題指向。
2)備選項內容與題干要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內在聯系, 往往隱含著論點和論據的關系。解題過程是史 論結合分析問題的過程。解題關鍵往往是運用什么理論觀點指導確定“最佳”標準,建立史與論的最佳關系, 正確闡釋歷史。可用優選法逐個對備選項分析對比。最后可檢驗,是否符合馬克思史學原理。
*開放型試題
題型特點:
1)提供開放性歷史主體知識和相關材料(99.42對洋務運動評價的兩種看法)。
2)設置開放性命題指向“按照自己的理解”、 “考查獨立思考能力”、強調“只要有理有據,均同等評 分”。
3)規定開放性評分說明。
4)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全部由考生獨立完成。
5)論證方式也是開放的。
解題方法,相當于寫論說文。
(5)切忌死記硬背和定式思維
【例一】(98.34)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的根本目的是 A穩定歐洲的資本主義制度 B推行“遏制共 產主義”政策 C向蘇聯和東歐地區進行經濟滲透 D幫助西歐經濟復興(答案B)
本題以美國提出“歐洲復興計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考查考生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和從深層次闡釋歷史現 象的能力。
注意題干的“美國提出……”,這就強調了美國的行為主體意識。而不是“歐洲復興計劃”的根本目的。 不僅“馬歇爾計劃”是美國“實施‘遏制’政策的又一個重要步驟”(課本有表述),而且,戰后初期美國的 根本利益所在就是“遏制共產主義”,穩定歐洲資本主義制度也是為之服務的。不少考生不仔細審題,憑死記 教材“實現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是美國利益所在”,選A,錯誤。
【例二】(95.16)在意大利統一得以完成的多種原因中, 占主導地位的是 A撒丁王國所起的領導作用
B撒丁王國聯合法國共同對奧地利作戰 C中部摩地納等地人民起義 D加里波第“紅衫軍”遠征兩西西里王國 的勝利(答案A)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比較的能力和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正確答案,課本并無明確 表述,考生需全面正確理解教材,并承認在當時具體條件下,起主導作用的是剝削階級統治的撒丁王國,而不 是人民起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王右加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