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成色综合人夜夜久久,乳夹 震动 走绳play 调教,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怎么设置,翁与小莹浴室欢爱52章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熱點評論
專家解析各國洲際導彈熱:洲際射程≠洲際導彈
[ 編輯:admincn | 時間:2013-11-23 16:44:04 | 瀏覽:次 | 來源: | 作者: ]
原標題:專家解析各國洲際導彈熱:大國長劍鑄之難

  美國“民兵-3”洲際導彈

  彭 田繪

  新聞提示

  近期,有關洲際導彈的新聞不斷:日本發射具備發展洲際導彈潛力的固體火箭;印度兩次試射“烈火-5”新型導彈;美國從兵器庫里翻出“民兵-3”導彈測試發射;俄羅斯新型潛射洲際導彈服役后首次試射失敗……

  事實上,自問世以來,洲際導彈雖被視作“大國長劍”卻從未用于實戰,現代戰爭中反而是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大行其道、大顯身手。

  那么,目前為何仍有不少國家競相“燃爐鑄劍”?研制洲際導彈,需要突破哪些技術難關?著眼未來戰爭,它又有何新的發展趨勢?請看來自第二炮兵裝備研究院專家的解析。

  從冷戰產物到大國名片

  洲際導彈的設計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向納粹政府提議的A9/10計劃。后來,二戰中德國戰敗,這一計劃未能實施,但發展出了最早的中程彈道導彈V2。此后,人們便嘗試將導彈的射程一再擴展。

  按照國際慣例,洲際導彈通常是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彈道式導彈。不過,不同國家所處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圖不同,對洲際導彈的射程規定也不盡一致。正是如此,印度才宣稱其射程超過5000公里的“烈火-5”導彈為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一般采用兩臺或三臺發動機串聯接力推進,攜帶核彈頭,可用于遠程攻擊敵國領土上重要的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根據發射位置的不同,洲際導彈可分為陸基和潛射兩種,相比中、短程彈道導彈,它不僅射程更遠,而且速度更快、打擊威力更大、準備工作也更復雜。

  與核武器等許多戰略性武器類似,洲際導彈的誕生和發展也與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密切相關。1957年8月,蘇聯成功試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射程達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被蘇軍稱作“老七”,北約代號為SS-6的P-7型彈道式導彈。這款導彈帶來的全新遠程核打擊能力,大大改變了美蘇戰略力量對比。驚恐之下,美國也于1959年裝備了第一款洲際導彈“宇宙神”。從此,兩個武器大國在國際上掀起了洲際導彈數量與質量的長期競賽。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洲際導彈已多次升級換代,如今,它正逐步從多彈頭、大當量、大規模部署向提高機動能力、精確打擊能力方面轉變。

  目前,世界公認的擁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導彈的國家已擴展為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等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洲際導彈成為體現大國威懾力的重要“名片”。

  洲際射程≠洲際導彈

  近年來,一些國家紛紛試射遠程火箭和導彈,不少媒體由此推斷其可能具備發射洲際導彈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導彈或火箭的確可能達到洲際導彈的射程,但與研制出真正的洲際導彈仍有一定的距離。

  比如,有的國家雖然具備用固體燃料火箭將飛行器送入太空的能力,但其制導控制系統能否實現全程導引、準確命中地面目標還未經驗證;有的國家中遠程彈道導彈具備一定的動力和制導技術,但其動力技術能否支撐導彈達到洲際射程,還值得繼續觀察;還有的國家宣稱其已擁有洲際導彈,但由于彈頭載荷有限,導彈起飛重量偏大,要實現機動發射也還有不小差距……

  總的來看,不少國家的火箭或導彈即使勉強有了洲際射程,也只是初步解決有無問題,要實現洲際導彈的機動化、實戰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一種高技術戰略性武器,洲際導彈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研發洲際導彈的技術難點有很多,其中最基礎的當屬大推力動力技術。洲際導彈的發動機燃燒室在幾千攝氏度的高溫和幾十個大氣壓的高壓下工作,功率可達幾百萬千瓦,相當于一個城市的用電量,這對發動機的制造材料和工藝要求相當高。

  與此同時,要達到洲際射程,導彈助推器必須多級串聯卻又不能采用外掛助推器技術,這對發動機推力和燃料利用效率提出了很高要求,在界面絕熱、燃燒穩定性等環節,稍微處理不好都會導致災難性事故。

  更為關鍵的是洲際導彈的“大腦”——制導系統。洲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熱力環境嚴酷、電磁環境復雜,對制導系統的可靠性要求非常嚴格。可以說,高精度的制導技術是洲際導彈具備真正打擊效能的關鍵,需要深入的系統研究和技術儲備。

  此外,導彈隱身、誘餌、抗干擾等突破導彈防御系統的能力,搭載核彈頭的能力以及彈頭再入大氣層的防護技術等,都是研發洲際導彈必須跨越的技術門檻。

  威懾意義無可替代

  面對威力巨大卻從未用于實戰的洲際導彈,有一種觀點不容忽視:既然最近幾次局部戰爭中都是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唱主角”,那么,多國致力洲際導彈研發的意義究竟何在呢?

  這與洲際導彈的“個體魅力”密不可分。首先,在攻擊距離、威懾效果和快速大規模殺傷等方面,巡航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均無法與洲際導彈比擬;其次,研發洲際導彈是國家經濟實力和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大國地位的象征,加入“洲際導彈俱樂部”有利于增強民眾自豪感,提高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

  此外,由于洲際導彈涉及材料、化工、機械、電子、核物理等諸多門類的科學技術,其研發過程還可以提高本國的基礎工業綜合水平……因此,盡管已“年過半百”,洲際導彈仍然是不少國家孜孜以求的“香餑餑”。

  而且,隨著科技發展和作戰樣式變革,洲際導彈也需要不斷進化完善。比如,應用高性能速燃發動機,縮短導彈飛出大氣層的時間,提高生存能力;通過全程變軌技術,實現在飛行中段、再入段等各階段均可改變彈道,增強自我防護能力;彈頭采用固定或折疊的翼和舵,利用大氣層邊緣的稀薄氣體滑行,從而具備大范圍的橫向機動和縱向跳躍飛行能力,使導彈防御系統更加難以應對……

  可以預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洲際導彈獨特的戰略威懾意義仍無可替代。(宋 勇 楊光松 本報特約記者 張常偉)

  延伸閱讀

  洲際導彈斷代史

  ■高建棟 孫旭東 劉海春

  第一代:液體燃料單彈頭

  第一代洲際導彈主要是指上世紀50年代末蘇聯研制成的SS-6系列導彈,以及美國的“宇宙神”“大力神”等系列導彈。它們實現了洲際導彈從無到有的跨越,但技術性能較差。這些導彈主要采用液體燃料,發射前需要很長時間加注準備且不易貯存,最大起飛重量可達122噸。導彈裝載的單彈頭最大威力相當于500萬噸TNT當量,但精度較低,圓概率誤差近10公里。

  第二代:固體推進增射程

  就武器裝備發展而言,彌補了上一代的弊病往往就會是下一代的亮點,洲際導彈也不例外。針對第一代洲際導彈使用液體燃料射程短、自重大、反應時間長等缺點,美國“大力神Ⅱ”“民兵Ⅰ”“民兵Ⅱ”以及蘇聯SS-7、SS-8等導彈都改為固體燃料推進,最大起飛重量減小至80噸,射程卻增加至1.1萬公里,命中精度提高到了百米級,導彈的發射地點也逐步從地上塔架轉入地下發射井。這一階段,洲際導彈搭載的核彈頭開始加裝突防裝置,其命中精度、威力、實用性和可靠性都有所提高。

  第三代:集束式彈頭突防強

  矛與盾總是共生的。隨著洲際導彈的發展,到了上世紀70年代,導彈防御系統也雛形初現——為此,第三代洲際導彈開始在增強突防能力上“做文章”。蘇聯的SS-9系列、SS-11系列和美國的“民兵Ⅲ”系列導彈都普遍采用了集束式多彈頭。當導彈搭載這種彈頭飛至預定地點時,可在打開彈頭母艙的同時釋放出多個子彈頭,共同攻擊目標。與單彈頭相比,這種集束式多彈頭可有效提高洲際導彈的突防能力,增強對地面目標的毀傷效果。

  第四代:分導彈頭“一打多”

  集束式多彈頭誕生后不久,人們就發現了它的不足:子彈頭多靠慣性飛行,精度低、消耗大,且不宜打擊點目標。為此,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美蘇兩國開始研制分導式多彈頭。與集束式多彈頭一次釋放多個子彈頭不同,分導式多彈頭的彈頭母艙可以按預定程序逐個釋放子彈頭,并使其分別導向目標,從而可精確攻擊相隔一定距離的數個目標或集中攻擊同一目標。美國的“潘興Ⅱ”以及蘇聯的SS-17、SS-18、SS-19、SS-20等導彈都是分導式多彈頭的代表。隨著精確制導技術的發展,這些導彈的精度大幅提高,圓概率誤差降至百米以內。

  第五代:更小巧,更精悍

  隨著導彈防御系統越來越堅固,當洲際導彈發展到第五代時,講究的已經不再是威力和射程,而是生存力和突防力。各國洲際導彈競相朝著小型化、可車載機動發射以及水下潛射等方向發展。在這方面,俄羅斯人似乎領先一步,他們已發展出陸基的“白楊-M”“亞爾斯”,潛射型的“布拉瓦”“藍天”等多型第五代戰略核導彈。美國人也不甘落后,研制出了可鐵路機動發射的“和平衛士”洲際導彈,以及可采用輪式機動車作為發射平臺的“侏儒”系列導彈。相比前幾代洲際導彈,這些導彈的威力雖有所減小,但突防能力卻不斷增強,而且精度越來越高,甚至可以直接攻擊對方的導彈發射井。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軍報:堅決抵制“軍隊國家化”等錯誤政治觀點 [下一篇]殲-15艦載機完全具備彈射起飛能力 有望年底定型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