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0月22日蔣介石在西安視察部隊。右為楊虎城,楊后是張學良(資料圖)
1936年12月12日凌晨,西安臨潼幾聲槍響,時任西北“剿總”副司令的張學良和17路軍的總指揮楊虎城,用“兵諫”的方式扣留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
若問這場由張、楊聯合發動的“西安事變”中誰是主導者,名氣更大的張學良一直承擔“犯上作亂”的主要責任。然而在1991年張之丙姐妹對張學良的采訪中,他說:"西安事變’就是楊虎城……那可以說他(楊虎城)是主角哇,不過名義是我,我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
“兵諫”是誰的主意
1935年,曾經號稱中國最強軍隊的東北軍正處在落魄時期。熱河戰敗后,東北軍丟了東四省和河北的地盤,十幾萬大軍依靠蔣介石提供補給,一舉一動受蔣節制,境況非常凄涼。背著一個“不抵抗將軍”罵名離開東北的張學良有抗日的決心,不希望參與任何內戰。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不得不接受蔣介石的委派到西北“剿共”。
來到西安的張學良,很自然地結識了時任陜西省主席、國民黨17路軍總指揮的楊虎城。只不過,張學良開始對楊虎城的態度非常傲慢,認為楊虎城草莽出身,不過就是個“老粗”。而在楊虎城眼中,張學良卻是一個可以聯合抗日的對象。
1935年10月初,楊虎城向張學良發牢騷說“剿匪”等于“無期徒刑”,“以中央軍之數量,東北軍之精銳,皆未能消除共產黨,區區如彼之軍隊,能何為乎?”
同年11月,當東北軍的109師被毛澤東指揮的紅軍殲滅后,張學良也向楊虎城袒露了“倦于內戰”的心情,楊虎城向張學良建議:向蔣公進言,停止內戰,團結抗日。
1936年12月2日,張學良只身飛到洛陽,向蔣介石進言,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雙方發生尖銳沖突。
張指責蔣“這樣專制,這樣摧殘愛國人士,和袁世凱、張宗昌有什么區別”。蔣嚴厲表示:“我是革命政府,我這樣做就是革命!”“匪不剿完,決不抗日。”老蔣的頑固態度使張學良“猶如涼水澆頭”,對蔣絕望。
回到西安后談起有關情況,張學良問楊虎城“有何高策可以停止內戰,敦促蔣公領導實行抗日之目的”。楊虎城趁此機會問張學良是否有抗日決心,如果有,可趁“蔣公來西安,余等可行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故事”。張學良聽后愕然,沉默未語。然而,后來西安事變基本上是按照楊虎城“武力扣蔣”的思路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