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精讀課文,逐字、逐句、逐段的反復閱讀,多動腦筋,弄清每一個知識點。合上書,每一個知識點要 歷歷在目。如中國現代史“統一戰線的發展”一目就要弄清四個知識點:一是1949年多黨合作民主協商政治制 度的初步建立;二是1956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三是1982年“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 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四是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而四個知識點又密切聯系,它實際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 下的同各民主黨派實行多黨合作的民主協商政治制度的形成、發展、完善成熟的過程。 2.要把握每一個知識點的全部內涵。如“當今世界形勢的巨變”就包含以下五個要點:①東歐巨變;②蘇 聯解體,冷戰和美蘇爭霸局面結束;③世界處在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④原來掩蓋的許多矛盾激化;⑤世 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在加強。 3.要能準確再認、再現每一個知識點。平時看書要精細,知識掌握要準確。回答問題時要能夠排除一切干 擾,寫出的答案要符合要求,有些字、詞要與教材完全吻合,不能多一字,也不能少一字,更不能寫錯別字。 如蔡廷鍇、廖仲愷,“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等。 二、歷史學科的知識網絡關 知識網絡是指知識內在的點、線、面的關系。歷史是由“點、線、面”所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歷史學科 的特性之一,就是歷史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如果僅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不可 能把歷史學好,也適應不了高考的要求。現代考試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 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完整的學科體系之中,形成科學的知識網絡。 1.要抓住“點”。如香港問題,可以抓住六個“點”:①1841年英軍武力占領香港島;②1842年《南京條 約》割占香港島;③1860年《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區;④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⑤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 發后,日軍占領香港(日本戰敗后仍歸英);⑥80年代《聯合聲明》的簽署,1997年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這樣對香港問題就一目了然。 2.要連點成線。“線”是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線索。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經濟、殖民地經濟、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的廢除、三大改造及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等是“ 點”,由這些“點”就構成了中國近現代經濟結構變化這一條線。世界近代史有三條基本線索:英、美、法早 期資產階級革命、第一、二次工業革命、俄日改革、美國內戰、德、意統一,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等是 “點”,連點成線,就構成了資本主義產生、確立、發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條線。科學共產主義的誕生、1848 年歐洲革命、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俄國1905年革命等是“點”,連點成線,就構成了近代工運和國際共運的 第二條線。拉丁美洲的獨立革命,亞洲革命風暴,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是“點”,連點成線,又構成了近 代亞、非、拉美民族民主運動的第三條線。 3.鋪展成面。“面”是反映歷史時期或階段的整個內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條線鋪展開來就構成了世界 近代史時期的“面”。 總之,只有科學地把握了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比較輕松地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個內容,才能捉住歷史 的階段性特征,這樣解題才會撒得開,收得攏。 三、歷史現象的立體分析關 教材是平鋪直敘的,是一種平行系統,而命題的思路變成了專題形式,是一種立體系統。因此,高考歷史 復習不僅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知識網絡,而且要在此基礎上拓寬、挖深、抬高,形成立體知識體系,具體做到: 1.既能對歷史現象進行相對完整的敘述,又能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半 個多世紀內,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的歷史背景發展情況怎樣?經濟變革對中國社 會思潮產生何影響?”此題實際上要求對中國近代化這一歷史現象進行相對完整的敘述,其中每一階段含有背 景、情況、影響等內容。再看1993年高考第42題:“宋代文人劉迎詩中寫道:‘迄今井邑猶荒涼,居民生資惟 榷場。馬軍步軍自來往,南客北客相經商。’什么叫‘榷場’?舉例說明榷場的作用。試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 析此詩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榷場”這種歷史現象是特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可以從多角度對它的作用進行 分析,從戰爭與和平、政治與經濟、統治集團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社會發展與民族關系等角度都可以作文章。 此題緊扣榷場對當時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影響和這種影響的本質——“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和交流乃是歷史的 主流”來作文章。 2.對歷史現象既能進行宏觀分析,又能進行微觀考察。“世界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經過了哪幾個階段?試 分析每一階段的基本特點及影響?”此題主要考查歷史現象的宏觀分析能力,要求學生從宏觀和整體的高度去 認識資本主義,把握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和特征。但要求對每一階段的基本特點進行分析,也含有微觀分析的 成份。 3.既能充分抓住歷史現象的顯性聯系,又能發掘知識內容之間的隱性聯系。歷史教材中,對歷史現象聯系 的敘述,顯而易見,有較明顯答案的,被稱之為“顯性聯系”。含而不露,有待發掘的稱之為“隱性聯系”。 擴而廣之,就是所謂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在教材中,隱性問題是對顯性問題的深化、概括、比較、系統化 ,顯性問題只有通過隱性問題才能提高其自身的價值。如1995年高考43題: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的反法 西斯戰爭,無論從地域上還是從教材上看,均無顯性聯系,但命題者卻抓住了它們的隱性聯系,即均為“二戰 ”全面爆發前的局部抗戰,一經發掘,更富新意,能力考查的層次大大提高。 4.既能充分利用本學科知識,又善于聯系其他學科與中學歷史學科相關的知識內容。美國國務院1995年《 人權報告》中有一段話:“(中國)1993年修正了憲法,正式批準小‘民主’黨派的存在。”這段話反映了《 人權報告》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人權報告》的觀點,你是否同意?請結合中美兩國政黨政治的歷史和現狀寫 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闡明你的看法。此題的政治性特強,解題既需要扎實的歷史基本功,又需要有政治課“ 政黨政治”的理論。 下列根據地哪些是抗日戰爭時期位于長江之北的?①鄂豫皖根據地②湘鄂贛根據地③湘鄂西根據地④蘇北 根據地⑤淮北根據地⑥淮南根據地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 此題既考查歷 史知識,又涉及地理知識,知道“湘”在江南,即可排除A、C、D,剩下B便是正確答案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反映了南朝出現的什么社會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這不僅有一個歷史知識的把握問題,還有一個語文理解問題。有很多歷史題引用了大量古文、詩文。因此, 解答此類試題,各學科知識的遷移能力顯得非常重要。 四、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關 對歷史概念的掌握,反映了考生一定的理論水準和對歷史現象理解的程度。在1995年高考試卷中,對歷史 概念的考查予以高度重視,尤其是在選擇題中,幾乎每題都遇到過歷史概念的問題。因此,這關非過不可。不 僅會解釋歷史概念,且能理解并運用歷史概念分析解決問題。 1.能準確把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只有弄清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定義。如19 95年高考歷史試題第5題“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實行的閉關政策的含義是 A.禁絕中國對外貿易 B.嚴格限制 對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閉邊界固守疆城”。許多考生因弄不清閉關政策的內涵而選錯。又如第 12題“皖南事變反映出 A.蔣介石集團企圖重演‘四芬歡涔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