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
淺談歷史教學中“O”變量的合理使用
[ 編輯:admincn | 時間:2013-12-01 02:22:26 | 瀏覽:次 | 來源: | 作者: ]
| |
課堂提問是中學歷史教學中最為普通運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之一。我這里所說的“O”變量,可以 簡單地理解為課堂提問中老師設計的問題。長期以來,有些歷史教師對“O”變量的設計和使用認識不足。認為 課堂提問只是為活躍課堂氣氛,教學有個緩沖而已,這種認識是非常片面的。其實“O”變量只要設計的合理, 運用的恰當、及時,富有啟發性,它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深化歷史課教學,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分析 問題的能力和運用史實解決問題的能力。認真研究“O”變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合理設計和使用,是每個中學 歷史教師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歷史教學中“O”變量的類型設計,“O”變量的功能,“O”變量的使用 原則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
一、“O”變量的類型設計
中學歷史課堂中“O”變量的設計要因講授內容、課型、講授方法不同而不同,不能死搬硬套,概括起來主 要分以下三大類:
1、導人新課前設計“O”變量
新知識的傳授依賴于舊知識的鞏固,在講授新課前,教師應結合已學過的歷史知識和新授課的內容,合理 地在二者結合處恰當地設計“O”變量。通過師生之間彼此的問答,自然地過渡到新授課內容。如講授世界近代 史“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時,提問“美國獨立戰爭的結果怎樣?對世界有何影響?”導人新課。此外,新 舊歷史知識的結合點,不一定就是上節課和新課所講的內容的聯系,也可以是隔章節之間同類知識或者同一時 空間的歷史知識的聯系。按照這一規律設計,更能提高學生的能力。
課前設計和使用“O”變量,是檢查和鞏固舊的歷史知識的一種必要手段,也是從舊課過渡到新課的橋梁, 它的合理使用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但它不是每堂課都能使用。如復習課,每個新的 階段開始的一章不宜使用。
2、新課、復習課講授過程中設計“O”變量
“O”變量的設計和使用是一個課堂的核心,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學生 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東西,使他們面臨著問題。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成功了一半。”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O”變量,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著一個又一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然 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揭示教材的內在聯系,從而使學生獲得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歷史事件和求異思維的能力。
哪些地方需要設計“O”變量,哪些地方不需要設計“O”變量,“O”變量怎樣設計,何時使用,要根據課 堂具體內容而定,在以下幾種情況,教師可試探設計和使用。
第一:需要把歷史知識綜合歸納,條理分類的地方要設計“O”變量。如講授中國近代史抗日戰爭時期,抗 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一節時,可設計:“革命統一戰線是怎樣建立的?”使學生對兩次國共合作的不同條件、 方式、作用有一個系統的認識。第二:需要深化教材,加深理解的地方應設計“O”變量。如:“法國資產階級 革命”一章,當講授到它的特點是最大最徹底時,發問為什么它是最大最徹底,讓學生聯系前三節分析人民推 動革命的表現。使學生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第三,需要進行比較,加深理解和記憶的地方 應設計“O”變量,如“德意志,意大利統一”一章,問“試比較德意志、意大利統一的相同相異之處”。在比 較中,增強學生歸納總結能力,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和規律性,從而使之對知識更加鞏固、更加鮮明。第四, 總結成敗得失的原因或經驗教訓時應設計“O”變量。如:講完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后,讓學生總結出:新民主主 義革命的基本經驗,聯系現實,加以分析和運用,指導學生樹立“學古可以明今”的觀念。第五,某些咬文嚼 字的地方應設計“O”變量。課文中一些難寫的字詞,學生往往會念不會寫,課文給的材料學生往往讀不懂,教 師要幫助記憶、分析。
3、在課尾復習鞏固時應設計“O”變量
鞏固提問廣泛使用于新授課講完后和復習課中,它可以使學生更深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這節課的內容。正 如前蘇聯恩·伊·布拉日尼在《提高教學質量的一些條件》的論文中指出:“在上課結束時,由教師指導下提 問學生來發言,這種形式的結束性談話,是比教師用演講來結束要有益的多。”可見課尾“O”變量使用的重要 性。它可以使學生把零碎的片斷歷史知識系統起來,及時消化和吸收。此外,在單元復習或階段性復習中,除 由教師講清線索外,應設計一些帶有難度的“O”變量配合教師講授。
二、“O”變量的使用功能
1、利用“O”變量組織課堂教學。
當教師走進教室宣布上課后,部分學生由于受外界、生理及上節課內容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精力分散,一 時難以集中到課堂上來。這時教師就應設計“O”變量及時提問,短時間內把學生的全部精力吸收過來,專心聽 課。講授過程中,教師除用生動語言,積極思維打動學生外,還應利用“O”變量對課堂“溜號”、聽課不專心 的同學加以提醒。但教師使用“O”變量時要掌握分寸,學生可能回答不出來,不能大加譴責,只要把學生的精 力集中到課堂上來就達到目的了。
2、利用“O”變量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中學歷史教學雖然強調精講點撥,但提出問題,尤其是提出帶有啟發性的問題,我認為更重要。課堂上教 師就象樂隊指揮,“O”變量就象“指揮棒”。它指到哪里,學生就跟到哪里,指揮棒發揮好了,就能取得滿意 效果。
3、利用“O”變量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心理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填鴨式”教學無 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合理使用“O”變量,為學生提供“參與”教學的條件,消除師生之間的思想距離, 喚起學生對歷史課內容本身的親近感,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去學,而不是被迫去學,這樣效果會 更好。
4、鞏固歷史知識,加強思想教育
在新授課的課尾使用“O”變量或復習課中使用“O”變量,不僅能使學生對新舊知識加以系統化,而且能 促使學生獨立思考,深入分析,漸漸地提高他們的能力。
課堂使用“O”變量還可以及時有效地挖掘教材中可以教育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樹立學生正確的世 界觀、人生觀。
三、“O”變量的使用原則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O”變量的設計和使用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影響巨大,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那 么“O”變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怎樣能運用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呢?我認為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了解學生,心中有數
要想使“O”變量在課堂上發揮它有效的作用,教師必須對所教班級的學生有一個整體了解,對每個學生的 歷史知識水平、性子脾氣、智力水平以及愛好特長都應摸清,然后分成好、中、差三等,對于基礎好的同學提 問他(她)難度大一點的問題,基礎差的同學提問一些簡單問題。壓制優等生的驕傲情緒,激發差生的學習興 趣,對性格開朗,能言善辯者多提問,性格內向不善言語者少提問,不能壓制和強行提問,否則效果差。
2、精心設計每個“O”變量
“O”變量使用的好壞,關鍵要看它設計得是否合理。教師在備課時要認真研究中學歷史教學大綱,吃透教 材,結合知識內容和學情,力求做到小而具體,帶有啟發性,蹦蹦高就能抓得到。同時體現能力培養,題目要 源于教材,力求高于教材,切合學生實際,要有難有易。
3、因人施問,有的放矢。
為了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能只提問好學生,不提 問差生,久而久之,很容易傷害那些不被提問的學生的感情。以為老師瞧不起他,慢慢對歷史課失去興趣,產 生抵觸情緒,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每位中學歷史教師都應正確對待這一問題,讓學生感到你對他(她)們的愛 護、關注,讓他們帶著輕松、愉快、渴望的心情去學習歷史。
4、要想方設法使每個回答問題的學生都成為勝利者
中學生的自尊心是很強的,他們希望在全班同學面前能把老師提出的問題回答好,但每個同學之間由于基 礎的好壞,反應的快慢,對于老師提出的每個問題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回答好,所以教師在提問時要有所區別, 對于難度大的題要讓好學生來回答,如讓一般學生回答有可能是“不會”二字,同時使其心灰意冷,害怕提問 ,害怕上歷史課。
此外,當學生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思維受阻時,老師要循循善誘,啟發點撥,逐漸使他回答的完整、全面 。最后教師給予肯定、鼓勵。如果再加上一句:“謝謝,請坐。”學生的心情將會更舒暢,以后的歷史課中他 (她)將會更積極,更活躍、更有信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