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大包干)的出現,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姓資姓社的問題。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了署名張浩《“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應當穩定》的來信,并加了“編者按”。信中說:“現在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符合當前農村的實際情況,應當穩定,不能隨便變更。輕易從‘隊為基礎’退回去,搞分田到組,是脫離群眾,不得人心的。同樣會搞亂‘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搞亂干部和群眾的思想,挫傷群眾積極性,給生產造成危害,對農業機械化也是很不利的。”“編者按”還提出:“已經出現分田到組,包產到組的地方,應當正確貫徹執行黨的政策,堅決糾正錯誤做法。”張浩的來信和人民日報的編者按語,在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安徽農村引起震動,不少地方的干部和群眾深感不安。
張浩的來信和人民日報“編者按”發表、廣播的當天,萬里正在合肥。他聽到廣播后,說糟糕了,這跟省委“六條”規定精神相反,是批安徽的,得趕快給全省各地打招呼。萬里當即給當時的滁縣地委書記王郁昭打電話,對他說:我們該咋辦還咋辦,我們已經實行的政策不能變!根據萬里的指示,以中共安徽省委的名義,向全省各地發出了八條緊急“代電”。主要內容是,要求各地不論實行什么樣的責任制,都要堅決穩定下來,不能變來變去,以便集中力量搞好春耕生產。
針對“張浩來信”和人民日報的“編者按”,萬里理直氣壯地說:“報紙像公共汽車,他可以打票乘車,你也可以打票乘車,他寫稿登了,你也可以寫稿!”根據省委的指示,省農委的辛生、盧家豐兩位同志給《人民日報》寫了一篇題為《正確看待聯系產量責任制》的信。信中說:“包產到組和包工到組、聯系產量計算報酬,實行超產獎勵并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為什么現在卻把它當作錯誤的做法,要堅決糾正呢?……‘四人幫’雖然被粉碎兩年多了,但余毒未除,至今還禁錮著一些人的思想,好像包就是資本主義,一包就改變所有制性質,集體經濟就瓦解了,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3月30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發表了這封信,同時配發了題為《發揮集體經濟優越性,因地制宜實行計酬辦法》的編者按語,承認3月15日刊登的張浩來信及按語中“有些提法不夠準確,今后要注意改正”。表示:“不管用哪種勞動計酬方式和辦法,不要輕易變動,保持生產的穩定局面。”人民日報的明確表態,避免了“張浩來信”可能帶來的一些不良后果。
張浩來信發表的第二天,萬里就出發去了基層。他首先到了皖東的全椒、滁縣、定遠、嘉山等縣,一路上做穩定干部、群眾情緒的工作。萬里一再向干部群眾講:“責任制是省委同意的,有什么問題省委負責。”“既然搞了,就不要動搖。”“生產上不去農民餓肚子,是找你們縣委,還是找《人民日報》?”“《人民日報》能管你們吃飯嗎?”經過他緊張的、大量的工作,絕大多數地方干部群眾的情緒穩定下來了。
1979年5月21日,萬里驅車來到最早實行包產到戶的肥西縣山南公社,此時正值農民開鐮收割,一派豐收景象。萬里緊緊握住山南公社黨委書記王立恒的手,問道:“搞包產到戶,你怕不怕?”王立恒說:“是有點怕。”萬里說:“不要怕,在你們公社搞包產到戶試點,我是點過頭的!搞錯了,不要你負責。”在和小井莊群眾交談中,萬里果斷地對群眾說:“大膽地干吧!省委支持你們。”并再三囑托:“一定要把生產搞好,待秋季取得大豐收,再來山南看望大家。” 萬里這次山南之行,給堅持搞包產到戶的干部群眾,以巨大的鼓舞和支持。萬里說話算數,這年的12月13日,他第二次來到山南,了解了山南包產到戶一年來的實際效果,用贊許和肯定的口氣說:“不虛此行,不虛此行!看來怕這怕那都是不必要的。”
1979年6月初,萬里乘車前往鳳陽考察。縣委書記陳庭元向他匯報了大包干的情況,并引用了農民歌謠:“大包干,真正好,干部群眾都想搞,只要準搞三五年,吃陳糧,燒陳草。”萬里聽后,當即表態:“好!我批準你們縣干三五年。”陳庭元反映有些人還有顧慮,主要是干部怕錯,群眾怕變。萬里說:“只要能增產,什么都不要怕!”“不管哪種形式的責任制,只要能夠增產增收,對國家有利,對集體有利,對農民有利,群眾愿意,就要堅持下去。”1980年春節前夕,萬里來到鳳陽縣小崗村,挨家挨戶看了一遍,看到戶戶糧滿囤,十分高興,在場的人告訴他說有人指責小崗村“開倒車”,他當即表示:“只要能對國家多貢獻,對集體能夠多提留,社員生活能有改善,干一輩子也不能算開倒車。”
1980年1月2日至11日,中共安徽省委召開全省農業會議,總結一年來全省農村改革、試行各種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經驗。萬里做了《要敢于改革農業》的講話,指出:“實踐證明,聯系產量的責任制比不聯系產量的責任制,增產效果更明顯。”“支持絕大多數農民的積極性,一切從有利于鞏固集體經濟、發展農業生產出發,這就是我們敢于堅持實行聯產責任制、敢于堅持按需分配的各種形式而不動搖的根本所在。”會議對肥西縣實行包產到戶、鳳陽縣實行農業大包干的做法和經驗做了充分肯定。指出:在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原則的前提下,不論哪種形式的責任制,只要有利于調動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發展生產,符合群眾的意愿,得到群眾的擁護,就應當允許試行,鼓勵和支持廣大干部群眾解放思想,大膽探索。
1980年3月,中國農村偉大的改革家、中國農民的知心朋友――萬里,調離安徽,到中央工作。從1977年6月至1980年3月,在這不到3年的時間里,萬里的心里一直裝著安徽農民的命運,一直為安徽農民的溫飽解憂,一直為安徽的農村改革,運籌操勞,嘔心瀝血,披肝瀝膽。安徽的農村改革,萬里,功比山高,彪炳史冊!
3/5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