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環球人物》2013年第4期,作者:于興衛,原題:《第39集團軍,保持完整的“紅軍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集團軍,隸屬于沈陽軍區,軍部駐地為遼寧省遼陽市。
涌現許多烈士和英雄集體
39集團軍的前身是紅15軍團,包括紅25軍和紅26軍。紅25軍組建于1931年10月,屬4方面軍建制。長征期間與紅28軍合編為紅25軍,徐海東任軍長。部隊抵達陜北蘇區后,與劉志丹、高崗領導的紅26軍會合,于1935年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
1937年8月,紅15軍團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共5000余人,1939年9月擴編為八路軍第2縱隊。1940年6月開赴蘇北,與新四軍第6支隊等合并,先后改稱八路軍第4、第5縱隊,“皖南事變”后5縱又被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1945年11月,第3師開赴東北,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司令員劉震,政委吳法憲。1948年11月,2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軍長劉震,政委吳法憲。從1935年9月成立紅15軍團直到1948年11月成立39軍,這支部隊的機關建制從未編散,始終為整建制改編,是解放軍中唯一保留下來的“紅軍軍”。
解放戰爭期間,39軍從東北松花江一直打到廣西鎮南關,表現十分出色。在遼沈戰役錦州總攻中,39軍迅速突破城垣,戰士梁士英舍身炸碉堡,為部隊開辟了勝利的道路。戰后,錦州人民將梁士英犧牲的街道改名為“士英街”。在天津戰役中,39軍部隊率先攻破堅固的城防進入市區。解放戰爭中,39軍共殲敵19.6萬余人。
朝鮮戰爭爆發后,39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政委徐斌洲,于1950年10月隨13兵團首批入朝參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39軍殲敵4萬余人。
1953年5月,39軍自朝鮮回國,長期駐守遼東半島。1982年9月,39軍與38軍在全軍首先開始進行編組合成集團軍的試點。1984年,39軍正式改編為陸軍機械化第39集團軍,并繼第38集團軍之后于1988年3月第二個組建陸軍集團軍直升機大隊。
劉震,“善戰”將軍
作為39軍第一任軍長,劉震在該軍軍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劉震1915年出生于湖北孝感,1931年參加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11月隨紅25軍長征。到達陜北后,劉震任紅15軍團223團政委。“西安事變”后,21歲的劉震擔任15軍團75師政委,成為紅軍中最年輕的師政委之一,其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多次受到紅25軍首長的表揚。抗戰爆發后,劉震歷任115師344旅668團政委、344旅旅長、新四軍第3師10旅旅長兼淮海軍區司令員。抗戰勝利后,率部奔赴東北。
1946年9月,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成立后,劉震任司令員。1947年春,他率領2縱參加了三下江南戰役,在打吉林靠山屯及新立屯等戰斗中,殲國民黨軍3200多人。1947年5月,劉震在指揮攻克吉林懷德、殲敵5000余人后,又在大黑林子圍殲國民黨第71軍。那是一場痛快淋漓的殲滅戰,斃敵軍參謀長馮宗毅和88師師長韓增棟以下800余人,俘敵5000余人,繳獲火炮60余門,裝甲車12輛,就連親自前往前線督戰的71軍軍長陳明仁也險些被擊斃。
在1947年底的冬季攻勢中,劉震率2縱以奔襲的方式完成了對遼寧法庫縣的半包圍。他親臨現場勘察,看到法庫周圍都是山,有利地形也都被敵人占據,就向總部提出改攻彰武,調敵增援,在運動中殲敵的建議。總部同意后,在劉震統一指揮下,2縱和7縱僅5個小時即攻克彰武,全殲國民黨軍一個師9000余人,受到中共中央致電嘉勉。彰武攻堅戰,是東北我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口徑炮,堪稱攻堅戰中步炮協同作戰的典范。
2縱改編為39軍后,劉震率部參加平津戰役。當時,天津前線指揮部作戰會議確定,由39軍和38軍自西向東突破,入關后要先打塘沽,后攻天津,堵住敵人,不讓它從海上逃跑。劉震發現塘沽地形開闊,水渠縱橫交錯,加上正值隆冬,不易攻擊,攻克塘沽的戰略意義不大。他及時向負責塘沽地區作戰指揮的鄧華司令員和東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建議,不打塘沽先打天津,完全可以達到切斷敵人由海上逃走的戰略目的。東北野戰軍遂改變原定的作戰計劃,先攻天津。最終,39軍出色完成解放天津的任務,殲敵2萬余名。
1949年4月,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4兵團(轄第39軍、第40軍、第42軍)成立,劉震任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率部挺進中南。1949年8月1日,中央軍委決定調第14兵團到北平組建空軍,39軍改歸第13兵團建制,劉震改任第13兵團副司令員兼39軍軍長,相繼參加了衡(陽)寶(慶)戰役和廣西戰役。在廣西戰役中,劉震指揮部隊殲滅白崇禧集團殘部3。2萬余人,并與兄弟部隊協同作戰,解放了廣西全境。1949年12月中旬廣西戰役結束后,劉震感到身體不好,難以繼續作戰,請求離隊休息,得到批準。
1950年10月,劉震被任命為中南軍區空軍司令員,11月調任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空軍司令員。在劉震的帶領下,年輕的中國空軍逐漸成長起來,具備了與美國空軍抗衡的能力。鑒于他的突出貢獻,朝鮮政府授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回國后,劉震歷任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委員等職,并在中共十一次和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92年在北京逝世。
吳信泉,在朝鮮創下“四個第一”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帶領39軍的是第二任軍長吳信泉。吳信泉1912年生于湖南平江,1927年參加平江農民赤衛隊,1930年加入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從班長一直干到了師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初期,吳信泉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政治處主任、687團政委,1940年隨部東進冀魯豫邊區,任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2旅政委。同年5月,吳信泉奉命率部南下華中支援新四軍,任新四軍第3師第8旅政委,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
抗日戰爭勝利后,吳信泉赴東北,先后任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旅長兼政委、東北民主聯軍2縱6師師長兼政委、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他的部隊參加了四平保衛戰,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沈戰役。在冬季攻勢作戰中,他率領2縱相繼攻克沈陽王道屯、前后文家臺等地,生擒國民黨軍新編第5軍軍長陳林達和第195師師長謝代蒸。1949年5月,吳信泉任39軍政委,率部參加了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
1950年抗美援朝時期,吳信泉作為39軍軍長,率部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指揮部隊連創“四個第一”。在第一次戰役中,他指揮部隊激戰云山,首開中美軍隊現代歷史上第一次交鋒的紀錄,重創美國王牌部隊—騎兵第1師。這支部隊號稱自美國獨立戰爭組建以來,160多年從無敗績。這一仗,39軍消滅“聯合國軍”2000余人,其中美軍1840余人。毛澤東以他特有的幽默評價道:“實踐證明,美軍不可怕,紙老虎畢竟是紙老虎嘛!”
在第二次戰役中,吳信泉組織部隊在給“聯合國軍”以沉重打擊后,指揮第116師率先進入平壤,成為第一支進入平壤的志愿軍部隊,平壤從此再未落入敵人之手。另外,39軍還通過戰場喊話,使美25師24團一個黑人工兵連全連115人集體戰場投降。那以后,美軍改變了自獨立戰爭以來的傳統,對有色人種不敢再按膚色編隊。
第三次戰役,39軍再拔頭籌,率先攻入漢城,先頭部隊占領南朝鮮總統府。
第四次戰役開始后,吳信泉指揮39軍激戰東線,第117師在向橫城勇猛穿插的作戰中,殲敵3300余人,俘美軍800余人,創造了志愿軍一次戰斗生擒美軍人數最多的紀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傲慢自負,亦不得不稱吳信泉為“可怕的人”。1951年11月,39軍接替第47軍臨津江兩岸的防御任務。
吳信泉不但善于指揮打仗,還擅長做思想工作。入朝之初,針對極少數新兵的“恐美”情緒,吳信泉說笑道:“娘的,不就是美國佬嗎?他們也沒長著三頭六臂!咱不光要摸摸它的老虎屁股,還要扒下它的老虎皮,給咱彭老總做把太師椅!”談笑間把戰士們的“恐美”情緒一掃而光。
1953年回國后,吳信泉任東北軍區副參謀長、沈陽軍區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60年至1982年,吳信泉任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他還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二屆中紀委委員。1992年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