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關城市長遠和未來發展,是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近日,新羅區委、區政府下發《關于創建教育名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及9個配套性文件,從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學校育人質量、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增強學校辦學活力、加強經費保障、保障校園和學生安全、加強督導考核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著力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建設新龍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撐。
近年來,市、區兩級政府高度重視中心城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市、區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中心城區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加快擴大覆蓋面,推動教育項目提速建設。新羅區作為龍巖中心城區所在地,近年來,基礎教育不斷得到加強,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營造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全面提高教育發展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需求。
發展目標:
至2020年,實現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域內校際差距明顯縮小,小學的綜合差異系數小于0.5,初中的綜合差異系數小于0.45;教師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配置均衡、素質明顯提升;學生全面發展,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率達95%以上;基礎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達到省內先進水平,特色發展凸顯,內涵品質全面提升;力爭在85%的學校通過“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的基礎上,創建“教育強區”、教育名城。
均衡配置資源:
統籌推進優質學校布點規劃和建設
《實施意見》提出,根據中心城區居民數量、分布狀況和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出現的新情況等因素,完善和實施中心城區基礎教育設施專項規劃,統籌推進2017—2020年龍巖中心城區優質學校布點規劃和建設方案。
2017—2018年,重點建設學校按片區和單元劃分如下:中部片區:擴建龍巖八中、龍巖九中、小洋小學,新建月山小學;北部片區:擴建龍巖二中、北城小學,新建北城中學、鐵山中學、鳳凰第二小學、龍巖市實驗小學鐵山分校、北大附屬實驗學校城北分校;東部片區:擴建蓮東小學東山校區,新建東山中學、翠屏小學、東山普惠性幼兒園。2019—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如下:新建蘇溪小學、西山第二小學、溪南小學鐵山佳苑分校、東山第二小學;擴建大洋小學、西安小學、龍鋼學校、曹溪中心小學。
優化民辦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引進優質民辦學校力度,引導個性化、高質化教育需求由公辦學校向民辦學校合理轉移。支持新建龍巖北大附屬學校城北分校,大力推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設,探索社會力量領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路子,在東山片區、市行政中心附近、城北片區各規劃布點一個高端民辦幼兒園。
探索集團化辦學模式:以優質品牌學校為龍頭,組建3個學前教育集團(市實驗幼兒園、市第一幼兒園、市第二幼兒園集團),5個小學教育集團(市實驗小學、蓮東小學、溪南小學、西安小學、市第二實驗小學集團),3個中學教育集團(龍巖初級中學、蓮東中學、龍巖二中教育集團),共計11個教育集團,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倍增。
深化招生改革:
全面實施“陽光招生工程”
完善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措施。全面實施“陽光招生工程”,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招生堅持免試就近入學原則,民辦學校按核準的辦學層次和辦學規模進行招生,可采取面談等方式選擇符合學校辦學特色的學生。科學預測入學人數,全程監控入學過程。完善學籍管理平臺,規范中小學校學生學籍管理。堅持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政策,將常住人口全部納入區域教育發展規劃,將隨遷子女全部納入財政保障范圍,并完善隨遷子女入學資格聯審機制,對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通過自主報名結合隨機派位、積分制等方式組織入學,依法保障符合條件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改革完善高中招生辦法。按福建省教育廳規定,2017年秋季入學的初中新生開始實行學業水平考試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2020年實施新的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制度。實行高中階段學校向接受義務教育后的隨遷子女開放和同等招生錄取政策。
加強師資建設:
每年籌集1000萬元專項用于獎教促優
建立教師編制動態管理機制,探索實行編制“區管校用”。促進校長教師合理流動。實行校長職級制,引導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在城鄉間、校際間合理流動,并逐步實現制度化和常態化。
完善工資福利保障制度。依法依規落實教師工資待遇,健全長效聯動機制,確保區域內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評價和績效工資制度,制定出臺教職工獎教促優績效系列方案,從區教育預算每年籌集1000萬元,專項用于獎勵成績突出、師德師風優良的校長及教師。按國家和省的政策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制訂出臺公辦中小學、幼兒園聘用編外教師管理辦法,提高編外教師工資待遇,逐步實現同工同酬。多渠道籌措資金提高班主任待遇。將鄉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全面實施名校長、名班主任、名教師培養工程,塑造一批名校長,培養一批名班主任、名教師,分層分類建立“三名”人才庫。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每年12月前從新教師招聘計劃數中根據需要先調劑用于赴省外“985”“211”重點高校招聘緊缺學科的師范類優秀畢業生,剩余指標用于次年省考招錄。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落實教師五年360學時培訓完成率達到100%。建立教師職務聘任激勵機制。出臺《新羅區教育系統專業技術職務聘后管理考評辦法》,建立教師職稱“能上能下”機制,解決教師職業“天花板”現象,不斷激發教師隊伍的活力。
增強辦學活力:
用 “學生進步程度”考核學校
完善學校治理體系,提高學校治理能力。充分保障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充分落實校長負責制,進一步減輕學校負擔,保障校長集中精力辦學;推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
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依法依規進一步擴大學校在教育教學、選人用人、考核評價、職稱評定、經費使用等方面自主權。鼓勵學校結合自身實際,開展辦學模式和育人方式的實踐探索,在教材選擇、課程設置、教學組織等方面大膽創新,努力辦出自身特色。
改革學校評價制度。優化教育督導評估體系,積極探索委托第三方開展教育評估監測。推進辦學條件、學生發展、教師專業化、學科教學、學校綜合質量評價等標準體系建設。改變單純以分數和升學率評價學生、教師和學校的傾向,把學生的進步程度和發展水平作為考核學校的重要指標。探索完善中小學辦學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學校輸出優秀教師資源、優質課程和開放教學設施設備。
加強國際理解教育。進一步支持中小學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實施體育、藝術“2+1”工程,加快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運動項目發展,并適時組織開展學生聯賽,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增強學生體質,提升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