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成色综合人夜夜久久,乳夹 震动 走绳play 调教,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怎么设置,翁与小莹浴室欢爱52章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龍巖新聞
滿街中文招牌看不懂 加國溫哥華白人很生氣(圖)
[ 編輯:admincn | 時間:2013-11-22 21:11:31 | 瀏覽:次 | 來源: | 作者: ]

滿街中文招牌看不懂 加國溫哥華白人很生氣(圖)

【北美在線 NAOL.CC】  2013/10/20  分類:生活  來源:明報


在大溫流傳著這么一個笑話。“你知道嗎,世界上最長的橋是Alex Fraser Bridge,因為連接了印度(Surrey)和中國(Richmond)。”“不對,應該是Oak St Bridge,因為連接了中國(Richmond)和加拿大(Vancouver)。”

笑話歸笑話,少數族裔在大溫地區劃地而居的情況可見一斑。移民來到加拿大之后,與同文化背景的人聚居在一起的情況非常正常。但最近,越來越多的聲音指責這種文化聚居給非少數族裔的人帶來了生活困擾;也有不少當地白人表示,由于少數族裔語言的盛行,英文的官方語言地位岌岌可危;更有一份報告聲稱,移民成為了加拿大的經濟負擔。

這些說法因何而來,有何依據?一向被視為主流社會的白人群體,為何反而覺得自己受排擠?這種排擠和威脅,真的存在嗎?
 

 

 


看不懂 中文招牌成靶子

今年年初開始,有關列治文中文招牌泛濫、中文廣告應受限制的爭論四起。兩位列治文市民Kerry Starchuk和Ann Merdinyan發起一項簽名活動,收集了1000多位市民的簽名,聯名上書市政府,要求立法限制列治文廣告的使用語言。但這份提案最終被否決,列治文市議會在研究報告中建議,市內的商業廣告用語必須包括英文,但這一建議并不具備法律約束力。

這一新聞曾在本地乃至整個加國掀起熱議,從加西到加東,被諸多中文及英文媒體報導、評論。其前因后果,相信已為許多人熟悉。雖然事件受到了各方關注,也引起了不同族裔之間的對話,但訴求沒有實現,兩位帶頭倡議的列市市民感到“很受傷”。《省報》(The Province)近日以“族裔歧視”為話題做了專題報導。在采訪中,倡議市民之一的Kerry Starchuk再次表達了自己的委屈。

“I don’t feel I fit here anymore.”(我感到自己不再屬于這里了。)Kerry說。她指出,自己并不是對華人懷有“種族歧視”,而是希望中文和英文都被用于商業宣傳,讓不懂中文的居民也能看懂廣告牌,讓自己在這個社區重新找回融入感。

“融入感”這個詞,聽起來是如此的熟悉。這幾乎是每一個新移民來到加拿大時的期望:“融入加拿大”、“尋找歸屬感”。而如今,白人群體中竟也傳達出了找不到融入感和受排斥的聲音。聽聞此言,相信不少努力打拼,力求立足在加拿大社會并獲得同等就業機會和工作待遇的移民都會揚起疑惑的臉,問一句:“你們為什么會感到受排擠?”

為了了解白人的想法,記者也在網上隨機采訪了幾位本地白人。大多數人向記者表示,對他們來說,大溫地區華人商家的中文招牌、中餐館的中文菜單都不是問題,因為絕大部分商家都會掛出雙語招牌。只有一位白人網友對記者表示,有些中餐館的菜單上的英文字印得太小,而且有些翻譯令他難以理解。但他同時表示,自己只會在有華人朋友同行的情況下去中餐館,所以即使看不懂,也有朋友幫忙解釋。

列治文華人聚居所形成的獨特城市風景,令一些人感到苦惱,也令一些人感到有趣。在列治文某院校讀書的白人學生Greg告訴記者,每當有新的外國留學生來到溫哥華,想要參觀Chinatown時,他都會勸他們去列治文。“列治文才是真的Chinatown啊!”他說,“每一次去列治文逛街,都好像一場旅行。”他對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大多數不住在列治文的白人并不會覺得列治文滿街的中文招牌是一種文化隔閡,但如果長期住在列治文的白人居民對此感到煩惱,他也可以理解。

那么,列治文的白人居民是否都深受中文招牌的影響呢?當記者提到部分列治文市民對廣告牌使用語言的訴求時,住在列治文的Daniel滿不在乎地笑著說,他們把事情鬧大了。他告訴《加西周末》記者,在這條新聞刊登出來之前,他幾乎不曾意識到有的中文招牌上沒有英文。“事實上,大多數招牌都有英文,也許印的比較小,但是都有。”Daniel,“直到他們刊登出照片,我才發現原來真的有一些招牌是沒有英文的。但其實那完全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因為做為一個白人,我去華人理發店理發或去華人古董店買瓷器的機率幾乎為零。”Daniel表示,在列治文,大多數華人商鋪所面對的主要客戶是華人,將招牌上的中文放大是出于經商需要,對此他認為無可厚非。

“列治文曾經十分荒涼,政府鼓勵新移民去開發和帶動經濟,所以90年代初來到這里的很多香港移民都留在了列治文,現在的Yaohan Centre、Arberdeen Centre等等,也都是那時候建起來的。政府一手推動了這一切,為什么現在人們要反過來怪華人移民呢?”Daniel說。

聽不懂 你委屈我也委屈

語言和文字是不同文化之間所存在的最大、最明顯的差異。除了廣告招牌上的少數族裔文字令不少“加拿大人”感到不適之外,在公共場合不說英文也是很多“加拿大人”感到少數族裔文化侵入的原因之一。

一位出生在加拿大的白人母親向本地英文媒體講述了她10歲的兒子在素里參加一間YMCA(基督教青年會)的籃球活動時受到的委屈。素里有著龐大的印裔居民人數,在這個籃球活動小組中,除了她兒子在內的三個白人男生之外,其余都是印度孩子。據這位母親表示,這些印度孩子聚在一起,用旁遮普語交流,還對著白人孩子指指點點,令她的兒子感到不受歡迎和害怕。為此,這位母親致電YMCA,要求退隊退款或將孩子調到其他活動組。受到拒絕之后,這位母親以讓“媒體曝光”逼YMCA就范。擔心將事情鬧大的YMCA隨后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將孩子調到其他籃球隊。

這位母親在陳述事件經過時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也有許多其他文化背景的同學,但從未出現過類似的事情。但即使這樣,她還是氣憤地說:“其他孩子說什么語言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排斥態度令我的兒子感到害怕。”她甚至表示,根據自己的過往經驗和深入調查,決定將孩子從現在所在的學校轉學,以避免孩子再次受到語言歧視。

人們無法得知印度孩子們是否只是在用旁遮普語聊天,還是在用旁遮普語嘲笑和排擠白人孩子。但有一點應該明確,將一件孩子之間的個案放大到族裔排擠是片面的,在公共場合不說英文也絕不等同于排斥和對立。

但是,總有些人因為聽不懂旁人的語言而感到不安,甚至因為自己內心的敏感多疑而營造出敵意情緒。一位曾在本地某華人超市工作的華人給《加西周末》記者說了自己的委屈。某天,她在與一位同事在店堂工作時,無意中開玩笑地說了對方一句:“你最近怎么又胖啦!”這句玩笑話被旁邊一位略懂中文的白人顧客聽見,但她只聽懂了“胖”這個字,立刻勃然大怒,一口咬定兩名華人員工是在用中文譏笑她的體型。這位華人員工對《加西周末》記者表示,她當即用熟練的英文解釋了實際情況,但顧客根本聽不進去,說:“你不要以為我聽不懂中文,就可以說我的壞話。”繼而前往服務臺投訴。服務臺為息事寧人,要求員工做了當面道歉,才送走了這位憤怒的客人。這位華人頗感委屈地對記者說:“她(客人)臨走時還過來警告我說,在加拿大就應該說英文。但我和自己的同胞交流,當然說中文最快啦,憑什么要求我時刻說英文呢?”

毋庸多言,加拿大是一個由各式各樣移民組成的多元化國家,溫哥華更是包容著來自世界各國各地的族裔。走在溫哥華,人們可以聽見各種語言,尤其是在公共場合、商場里、公交車上,用英文、西班牙文、旁遮普語、日語、韓語、粵語聊天的人比比皆是。加拿大的移民法要求移民需要會熟練使用英文或法文,但加拿大英法雙語政策也確認了對少數族裔語言的“包容權”,而沒有任何一條法律要求居民在公共場合必須使用英語或法語對話。不可否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對身邊的人給予尊重,比如在餐廳、公交車等公共場合不應大聲喧嘩。但如果僅僅因為對方在聊天中使用了自己聽不懂的語言,就臆想自己受到了排斥,與看到街頭的中文廣告招牌就感到自己失去了在社區中的融入感一樣,這種態度本身就是對多元文化的害怕和排斥。

夸大其辭 漠視移民貢獻

在宣稱加拿大主流文化受少數族裔排擠的聲音中,經常可以看到做真正的“加拿大人”、尊重“加拿大文化”等字眼。聽起來充滿愛國情感,但仔細琢磨又界限模煳。在訴求者看來,什么是真正的“加拿大人”和“加拿大文化”呢?

刊登在《省報》上的一位北溫的居民似乎對此做出了解答。他提出“白人也需要發言”,并憤憤不平地表示,大家都在討論種族歧視,為何沒有人來談談白人的感受。當眼睜睜看著這個國家被移民徹底改變、移民享有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時,他作為一個白人,深感受到忽視,深感白人也需要發言。

“為什么不來寫一寫白人對現在這個國家的感受?西方文化遭侵蝕,官方語言遭侵蝕,白人逐漸從社區消失,由于大量外國學生和移民的涌入,大學的門檻越來越高,亞洲房地產投機者對房價的影響,導致房價越來越高,移民對英文毫不尊重,在他們的商業區域濫用外語招牌。”這位白人居民唿吁道,“讓我們來聽一聽白人的心聲!”

另一位同樣來自北溫的白人居民則更明確地提出,主流媒體應當從加拿大人的角度出發來評價人權問題,探討大量移民的涌入對住房、就業、安全、官方語言、機遇和建筑遺跡的影響。他表示,除了從移民群體獲利的建商、自由貿易者和院校,真正的加拿大人的生活已經受到了這些移民政策的負面影響。

從這些觀點不難看出,在相當一部分白人眼中,“加拿大人”、“加拿大文化”是與傳統的西方社會白人文化掛鉤的。大量移民的到來,加快了城市變化和土地開發的速度,改變了發達國家大城市因為已經基本定型而發展較為緩慢的局面。這樣的變化,令不少人擔心自己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被改變,主導地位被取代或顛覆,轉而對移民乃至移民政策產生抗拒。

這種想法在加拿大菲沙研究中心(Fraser Institute)于8月29日發布的《移民篩選政策》(Immigrant Selection Policies)得到了很大的體現。在這份報告中,菲沙研究中心指出,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之后抵達加國的移民,經濟貢獻不如早期移民;現行的移民篩選政策最大的問題則是過度受政治影響,沒有反映商界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與趨勢。

但是,這份漏洞百出的報告不僅沒有反映實際問題并給出有效解決方案,反而在迎合了“白人文化保護者”的同時,進一步夸大和誤導了移民給加拿大社會帶來的影響。

首先,這份報告指出,1986年-2004年間的移民與非移民加國人相比,前者在2005年繳納的平均個人所得稅為$3,438,少于后者的$6,319,因此得出結論稱移民對加國的索取多于貢獻。

但報告卻忽略了移民平均收入低于非移民的事實。1986-2004年間來到加國的移民,在2005年的平均年收入為$25,396,而非移民的平均收入則為$36,288。低收入人群納稅額較少,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其次,移民納稅少的現象,并不能直接說明移民給加拿大公共福利系統帶來了負擔。在加拿大,也有大量當地居民在領取失業金、住房補助等各種社會福利,菲沙研究所的報告在沒有給出確鑿對比數據的情況下,說移民過分索取加國的社會福利,實屬謬論。

其次,這份報告還指出,隨著年輕移民來到加國的父母和祖父母為加國醫療福利帶來負擔,并指出在2011年有超過50,000名此類型的移民進入加國。然而這個數字本身就是錯誤的。根據加拿大移民局公布的數據,在2011年以父母或祖父母身份移民加拿大的人數為14,078,而50,000這個數字實際上是所有家庭移民的人數總和,包括了子女和配偶移民人數。菲沙研究所的報告在這一官方數據上夸大其辭,讓人更難相信其公布的其他數據是否可靠。

而且,父母和祖父母移民占用加拿大醫療福利的說法也十分牽強。現有的醫療福利體系要求父母和祖父母移民的擔保人承擔其移民后10年內的基本醫保,因此給加國帶來的實際經濟負擔比該報告所宣稱的要小得多。

報告中的其他諸多夸大其辭和誤導的結論,無需再多做摘錄。這份報告其實也受到了加國許多經濟學家和政要的批評。與移民侵蝕加拿大文化、少數族裔語言制造隔閡、白人受排擠等言論一樣,菲沙研究所的這份報告體現的是部分“加拿大人”對新移民為加國帶來的經濟利益和文化貢獻的忽略,由于害怕自己習慣的生活受改變而對外來文化持排斥態度的狹隘思想,甚至因此漠視人權和親情,提出取消父母和祖父母移民的提議。

加拿大向來以開明的移民政策和豐富的多元文化為名,狹隘的族裔和文化保護思想不可取,渲染和夸大不同族裔間的文化差異,甚至將它上升為“歧視”和“排擠”則更不可取。白人之所以感到受“歧視”,究其原因,是固有的生活習慣和環境受到各國移民帶來的文化沖擊,從而產生的不安全感,并對外來事物產生防備和抵觸心態。這種不安全感,對于廣大移民來說其實非常熟悉,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不安、防備或抵觸的情緒,但是無數的移民憑著勇氣和努力闖過了難關,也為加拿大的經濟和文化帶來了活力。實現更好的生活,需要各族裔居民的彼此理解和包容,也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來營造充滿正能量的社會風氣。

 

 

 閱讀或發表評論     返回北美在線首頁
 

熱點專題

薄熙來王立軍薄谷開來案   李雙江子李天一打人輪奸
非你莫屬擠兌海歸女遭轟   包子鋪廚師殺同胞盧光霞
滬女生病求捐助被揭家底   金正日死兒接班民眾哭昏
廣東多地村民不尋常抗爭    蝙蝠俠探望陳光誠遭拳頭
占領華爾街運動席卷全球    加國高官曖昧新華社女記
安省自由黨贏大選輸多數    牟忠明殺妻胡雅婷拋海口
留學生李昂掐死女友趙巍    高考中國公平競爭獨木橋

視頻 】 【打印繁體】 【投稿】 【關閉】【評論】 【返回頂部

[上一篇]美國一夜情藝術家談勾引女經 中國大陸女易勾搭 [下一篇]爆笑組圖:移二代眼中爸媽的27個特征(圖)
評論
稱呼:
驗 證 碼:
內容:
相關欄目
熱門文章
最新文章
推薦文章

      新聞資訊 分類信息 購物商城 促銷活動 龍巖黃頁 游戲在線
      m.piasem.com,龍巖信息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熱線:05988888888 QQ:88888888 E-mail:wochat@88.com
      公網安備:35080202050800號 備案號:閩ICP備18888888號
      本站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來電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