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隔代教育”已經基本等同于“問題教育”了。
廣東省婦聯曾經調查了廣東省家長最關心的10大家庭教育困惑,其中四成多家長困惑的是隔代教育問題。
“隔代教育也是我在咨詢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家庭咨詢師楊杰說。楊杰被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稱為“會講故事的小魔女”,曾出版兩本育兒專著——《我身邊的家庭教育故事》和《讓孩子心悅誠服》。
老人在家中的定位基本上是這樣的:生活上的保姆和教育上的絆腳石。“但是,當我們必須依靠老人幫助照看孩子的時候,如何看待老人在教育過程的作用就比總是糾結隔代教育產生的大問題顯得更重要。”楊杰說。
楊杰認為,老人的作用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生活服務、教育配合、情感滋養。“其實老人最應該承擔的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是‘情感滋養’。”楊杰說。
楊杰講了自己的例子。她在成長過程中有10年的時間在生病,“我就是在生病過程中經歷了高考、考研、工作、創業,對我是極大的挑戰。這時,父親曾經給我的顯性教育,比如要好好學習、要理想遠大等,全被拋到九霄云外了。真正陪我熬過來的是我爺爺。”
楊杰的爺爺在她大三那年就去世了。但是,每當楊杰覺得要撐不住的時候,她就不由自主地想:如果爺爺在的話,爺爺會怎樣。“其實想想爺爺也不會怎樣,他只會陪著我嘆氣。但是,我就是能感覺到他對我打心眼兒里心疼。”
她用心理學的理論對比過爺爺對自己的“好”與別人對自己的“好”。“這兩種有本質區別,當一種‘好’不是100%時,你心里就會出現不確定和不安。小孩子就會出現‘耍寶’或者‘討好’等行為,這樣的‘好’不能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而爺爺當時對我的‘好’,就是那種讓我十分安心、放松的100%的‘好’。”
這就是楊杰所說的“情感滋養”,只要能掌握好一個度,隔代教育其實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但是,現在絕大多數有隔代教育的家庭并沒有真正發揮好祖父母的作用。
“我們總是過分計較老人說的某句話、做的某件事、或對某件事的態度等等,沒能從更大的時間跨度上去看待老人的作用。”楊杰說,我們不能在教育上有潔癖,它有時候會妨礙我們的判斷。
“要想解決好隔代教育的問題,除了要去除教育上的潔癖外,還要注意幾個問題。”楊杰說。首先,不要傷害老人的自我價值感。這是隔代教育的雷區。楊杰提出,兒女們不能總是否定老人所做的事,這樣做對于老人來說是“不但否定了我的這個行為,你還否定了我養兒育女的功勞”,要用比較柔和的辦法對待老人。
第二是要事先溝通,在家庭中做好明確的分工。可以讓老人更多承擔養的責任,父母自己承擔教育的責任。“當然,這兩個其實沒法完全分開,兩代人共同組成育兒團隊,父母是領導者,要對家庭教育有一個宏觀把控。”
第三是要逐步提高老人的教育能力。其實很多隔代教育的沖突是互不認同。每當這個時候,父母不要先忙著批評老人,可以先按照自己的方法做,讓老人看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后,老人自然就會慢慢學著做了。“畢竟老人也是想看到一個好的教育效果”。
有人說,世界上最難的一項職業就是做父母,更何況現在眾多的中國父母一生只有一次做父母的經歷。雖然很多父母是“新手”,但是一個生命的成長和成熟卻有自身規律,每個孩子都像一部汽車,有自己應有的線路,會以自己的頻率停靠在自己的站點。“新手”父母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豐富自己、武裝自己,了解自己孩子的特點,幫助他們用最理想的方式進站。記者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