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
1946年6月爆發的全面內戰,經過兩年作戰,國共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總兵力相比,已由戰爭初期的1比3.4上升為1比1.3。到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時,隨著敵強我弱的懸殊情況的改觀,解放軍開始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戰略目標—
毛澤東提出5年左右打倒國民黨
為調整軍事部署,1948年8月,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將“分區防御”改為“重點防御”,確定以北平(今北京)、西安、漢口、徐州、沈陽為5大據點,固守東北,確保華北和西北,集中主力同解放軍爭奪華中的作戰方針。
中共為加快戰勝國民黨的步伐,做好迎接勝利的各項準備,于9月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作重要報告提出,大約需要5年左右時間(從1946年7月算起),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會議強調要把戰爭打下去,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直到取得最后勝利。會后,解放軍相繼在東北、華東、中原、華北、西北各個戰場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秋季攻勢。
為實現“中央九月會議”的戰略目標,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運籌帷幄,精心部署要把戰爭繼續引向國民黨統治區,準備打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會戰,并逐步形成了舉行戰略決戰的方針。由此,抓住戰略決戰的時機,正確果斷地組織了史無前例的遼沈、淮海、平津3次大戰役。
濟南戰役—
國民黨以大城市為主的重點防御開始崩潰
在秋季攻勢作戰中,華東野戰軍進行的濟南戰役,是對整個戰局影響最大的一次戰役。濟南城墻高厚,工事堅固,防區分內城、外城和商埠3個部分。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率領3個整編師共11萬余人,駐守該城。蔣介石揚言:無論華東戰局如何變化,濟南決不可放棄。
中央軍委決定既攻克濟南,又殲滅一部援敵的“攻濟打援”戰役后,由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統一指揮;攻城部隊由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華東野戰軍副政委兼山東兵團政委譚震林指揮。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攻城部隊的東、西兵團,在“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號下,迅速突破敵軍的外圍防線。
敵西守備區指揮官、整編九十六軍軍長兼84師師長吳化文,本來對解放軍作戰就畏懼三分,加上與王耀武有矛盾,對蔣介石失去信心。由此,華野對吳采取一面堅決攻打,一面爭取戰場起義的方針。根據中共華東局的指示,濟南市委專門成立了爭取吳化文起義工作的領導小組。吳在多次動搖與反復之后,與濟南市委溝通了電臺聯系。在戰斗打響前,市委將攻城日期正式通知了吳本人。16日這一天,王耀武曾給吳化文打8次電話,要他到“綏區”開會,而控制電話的內部工作小組,假意應付王耀武說:“吳軍長到前線視察陣地去了”。同時又利用電話,以吳軍長的名義命令副師長參加“綏區”會議。吳起初不愿撤出全部陣地,當攻城部隊向吳部陣地發起猛攻時,吳才下定決心走起義的道路。在強大的軍事打擊及政治攻心和教育爭取下,吳化文于19日率部2萬余人按計劃撤出陣地,在濟南郊區正式宣布起義。吳化文部起義,打亂了敵之防守計劃與部署,客觀上減輕了攻城的難度,對解放軍攻克濟南起了相當作用。接著,東、西兵團攻占外城大部地區,向濟南內城發起總攻,經過8晝夜的血戰,全殲內城守敵。王耀武化裝潛逃至壽光縣時被活捉。9月下旬,起義部隊經過整頓,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五軍,吳化文任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