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也有“統考”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民國中學生考大學不存在統一考試,出什么試題都由高校自己來定,靈活多變,更能考出學生的真實水平,是素質教育的先驅云云。
沒錯,在民國考大學,確實沒有全國統考,但是部分高校之間的統一考試還是有的。比如說北洋時期上海的圣約翰大學和浸會大學等教會學校舉行過新生統考;抗戰時期南遷至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新生入學,一直是統一考試;抗戰勝利以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也搞過統一考試。
另外,在國民黨打敗北洋軍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國民黨為了加強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控制,要求所有大學的入學考試必須考《黨義》。什么是《黨義》?就是國民黨的黨章和三民主義的內容。到了1935年前后,隨著蔣介石個人獨裁的一步步強化,《黨義》考試已經變成了死記硬背,考生必須背熟“軍政”、“訓政”和“憲政”,以及為什么要在“憲政”之前實施“軍政”和“訓政”,為什么必須忠于領袖……很明顯,這種強行灌輸而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的洗腦式考試是考不出學生的真實水平的,更加談不上素質教育。
除了考《黨義》,考生還必須考《國文》、《英文》、《算學》、《史地》等科目,其中報考理工科和醫科的考生又要加試《三角函數》和《解析幾何》。事實上,除了北洋時期各個大學可以自由放任地出題測驗考生以外,整個民國時代的大學入學考試都是要受政府監管的,不同高校的試題并沒有很大的區別,而考試科目則基本雷同。
舉例言之。在1935年,考生報考北京大學,得考《黨義》、《國文》、《英文》、《中史》、《地理》等科目;在同一年,考生報考清華大學,一樣要考上述科目。再看考題,北京大學那年的《國文》試卷總共是四道題,其中一道題讓考生為古文加標點,作文題目是《我的國文教師》,白話、文言均可;清華大學的《國文》試卷也是四道題,其中一道題也是讓考生為古文加標點,作文題是讓考生寫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人,也是白話、文言均可。
2/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