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較量——中共中央一度認為,從此走上和平民主建設新階段
政協會議是在重慶談判中,由中共代表提議,國民黨政府同意而召開的。國民黨政府主張立即召開政協會議,而中共堅持必須立即停止進兵,制止內戰,再舉行政協會議。
此時,中國民主同盟等各民主黨派,紛紛表明自己的建國主張,積極地開展政治活動,表現出空前的參政熱情。他們反對內戰,反對獨裁,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希圖在中國建立一個英美式的自由獨立的民主國家。
與此同時,在國民黨統治區,青年學生、民主黨派和知識界,掀起了一場反內戰、反獨裁、爭民主的群眾運動。在國民黨制造了昆明“一二·一”慘案后,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反內戰運動,席卷了整個國民黨統治區。
《雙十協定》簽訂后,毛澤東返回延安,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繼續與國民黨政府代表進行談判。1946年1月10日,雙方代表簽署了《停戰協定》。停戰令的頒布,使持續3個多月的局部性內戰停息下來,國內出現暫時的和平局面,這給長期處于戰亂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也為政協如期舉行掃清了道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一時還樂觀地認為,“從此中國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
《停戰協定》公布的當天,各黨派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參加會議的代表有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同盟、無黨派人士,共38人。中共出席代表是:周恩來、董必武、王若飛、葉劍英(后秦邦憲代)、吳玉章、陸定一、鄧穎超7人。
政協在舉行4次大會后,轉入對改組政府、施政綱領、軍事問題、國民大會、憲法草案5個問題的分組協商,草擬方案。會議充滿了獨裁與民主的對立和斗爭,斗爭的焦點仍是“國家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在中共和各民主黨派的合作下,經過激烈交鋒和妥協讓步,最終達成《政府組織案》、《國民大會案》、《和平建國綱領》、《軍事問題案》、《憲法草案案》共5項協議,通過了為實現擴大國民政府基礎和接著改組政府的若干程序和步驟。
政協會議于1月31日閉幕,歷時22天。這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國共兩黨的一場比重慶談判更大的政治較量,實質上是對國民黨一黨專政、個人獨裁的政治制度和反人民內戰政策的挑戰與否定。會議通過的各項決議,是全國人民和社會各方面為建立國內和平而努力的重要成果。
政協決議雖然還不是中共所主張的新民主主義綱領,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基本上符合全國人民的和平民主愿望。所以周恩來在閉幕式上致詞說: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各項決議,證明會議得到極大的成功。
在中共表示堅決履行各項決議的同時,國民黨卻處心積慮地破壞。3月,國民黨召開二中全會,首先推翻了政協會議關于修改憲法原則和政府組織的協議。接著,國民黨又舉行國民參政會四屆二次會議,完全否定了政協的各項決議。在政協開會期間和會后,國民黨在重慶連續制造了滄白堂事件和較場口事件,以及搗毀《新華日報》和《民主報》營業部,這種倒行逆施,無疑給脆弱的國內和平局面蒙上了陰影。
補白:中共中央曾想搬遷到淮陰
在政治協商會議期間,共產黨曾經對全國和平充滿了期待,還認真安排了全國和平后的準備工作,甚至想把中共中央駐地從延安遷到江蘇淮陰。
根據王樹增所著《解放戰爭》一書講述,政治協商會議閉幕式之前,周恩來帶著所有的協議趕回延安,毛澤東親自迎接。當晚,中共中央書記處聽取了周恩來的匯報。
共產黨領導人的樂觀心境,突出表現在他們初步商定了參加未來聯合政府的人選:毛澤東、朱德、林伯渠、吳玉章、劉少奇、張聞天和周恩來。會議甚至還討論了中共中央搬遷的問題,也就是說準備從偏僻的延安搬到富庶的江南去——搬遷地點是江蘇淮陰。
《周恩來年譜》中對此有詳細的說明:“當時的中央會議還研究了新四軍第五師撤到華中、恢復交通、東北問題、在行政院力取得三分之一名額、中央要考慮搬遷的問題。”
《毛澤東年譜》中也提到:二月二日,“中共中央致電陳毅,指出必須鞏固華中現有地區,因中央機關將來可能遷淮陰辦公。”
2/4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