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作戰力量“短板” 融入作戰力量體系 ——
同頻共振的“藍天羽翅”
進入21世紀,世界新軍事變革加速發展,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2004,中央軍委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軍事戰略方針。
新時期新階段,空軍人民武裝怎樣展開轉型建設,如何實施結構性調整?帶著一連串的問題,空軍先后多次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參加研究性演練,探索未來發展之路。
這是我軍歷史上首次由空軍帶動其他軍兵種、大軍區和地方相關部門聯合進行的研究性國防動員演練。2000年6月至10月的北京熱浪襲人,由沈陽、北京、蘭州、濟南軍區,海軍、第二炮兵及北京市等有關單位參加的首都防空聯合戰役研究性國防動員演練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此次演練網上動員民兵、預備役人員24萬余名,實際征召預備役人員300余名,組建機務大隊、雷達站各1個,實兵演練共保障飛機6架、100多架次,重點探索了民兵預備役人員快速動員和遂行任務兩大難題。
2002年3月5日,空軍在某場站組織“動員民用運力實施空軍大宗作戰物資應急運輸保障”研究性演練。演練以東南沿海某機場戰時航油搶運為背景,采取實裝實運、軍民合練、演研結合的方式,分階段、分步驟研究了民用運力動員程序及組織指揮保障兩大訓練課題,初步探索了動員民用運力搶運空軍大宗作戰物資的基本方法。
自2000年開始,空軍還先后在東南某場站、膠東半島某場站、濟空某雷達團、廣空雷達某團、空軍地空導彈某旅等單位組織動員擴編、預編預備役保障大隊實兵實裝機動演練和預編預備役人員成建制機動作戰演練,鍛煉部隊,積累經驗。
形勢任務的變化和實戰演練的摸索引發了思想的深刻變革。空軍人民武裝建設確立了由后備向前沿聚焦的建設思路和填補“空缺”、加強“短板”的建設理念,著眼現代戰爭需要而現役部隊又力量不足的環節給予彌補或加強,使人民武裝力量成為現役部隊的有力補充,并全面融入空軍整體作戰力量體系。
通過一系列調研論證,空軍重新規劃了“三支隊伍”的動員使用和職能任務,逐步確定了空軍民兵由兵員補充型向支援保障型轉變,空軍預備役部隊作為兵力補充,現役部隊預編預備役作為兵員補充的戰略目標。
思想的轉變帶動了建設的加速。自2004年開始,空軍先后組建了預備役場站、地空導彈兵團、雷達營等多支預備役部隊,再次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跨越。
2006年,總部將空軍民兵調整為戰勤、后勤、裝備技術勤務保障三類30種分隊。對于科技含量高的裝備技術勤務保障分隊,空軍積極探索在對口的國有大型企業中成建制成系統編組,分隊專業對口率全部達到100%。
2006年12月,空軍現役部隊預編預備役的預編方式由就地就近的分隊預編調整為原部隊原崗位近5年內轉業退伍軍人單個人員預編,保證了專業對口率絕對達到100%。
乘長風,破萬里浪。在人民空軍加速推進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轉變、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跨越、由航空型向空天一體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過渡,空軍人民武裝建設將按照“應對多種安全危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要求,瞄準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這一目標,努力鍛造一雙與現役部隊同頻共振的“藍天羽翅”。
3/3 首頁 上一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