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港媒:中國軍改精兵簡政 打造克敵獨有奇招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作出部署。軍事專家接受港媒采訪,解讀軍事改革熱點,認為改革核心就是精兵簡政,優化軍兵種結構,解決影響戰斗力生成的老大難問題,并致力打造可以克敵制勝的“撒手锏”。
打造克敵制勝“撒手锏”
體制改革強調聯合作戰
香港大公報17日引述北京軍事專家、海軍大校劉江平分析指,健全軍委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就是實現對陸軍、海軍、空軍、二炮以及其他新型作戰力量的統一指揮,更多軍事力量向作戰、訓練、情報等部門傾斜,構建精干、高效的指揮體制,這也是落實習近平“要堅持用打仗的標準推進軍事斗爭準備”的治軍思想。
劉江平指出,經過多年改革,中國軍隊逐步由數量型向質量型建軍轉變,適應現代化戰爭特點和要求,未來?斩诘溶姳N要加強,改變“大陸軍”格局。
劉江平稱,在現代化信息化戰爭中,海空二炮等兵種的作用提升。航母部隊、核潛艇部隊、反導部隊、信息化作戰部隊、網絡戰部隊等新型作戰力量更在戰爭中發揮關鍵作用。在今后的軍隊建設中,應當向?斩诤托滦妥鲬鹆α績A斜,在兵力規模、武器裝備、領導體制等方面進行加強。
同時,對于陸軍傳統的步兵、炮兵、裝甲兵等兵種,除了規模上的適當裁減,更要注重結構上的優化,用先進技術和編成來改造傳統兵種,提高他們在信息化條件下的作戰水平。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向香港文匯報指出,決定中所謂“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就是要打造一支立足防御,但同時又一定具備反擊能力和反介入的能力現代化軍隊,要有可以克敵制勝的“撒手锏”。其中,“中國特色”,一是任何時候都是防御型而非進攻型國防與軍隊,二是要建立強大和均衡發展的軍隊,打造聯合作戰能力。
宋忠平認為,決定中反復強調具備聯合作戰,顯示未來解放軍將從過去的以陸軍為大、海空軍和二炮為輔的體制,邁向建立短平快的高效指揮鏈,整合海、陸、空和二炮,提升聯合作戰和一體化作戰能力的道路。
至于何為新型作戰力量,這位專家分析,主要是指海、空軍及第二炮武器裝備的研發與部署,要減少中國與美國等在軍事裝備上的巨大差距,適應未來的軍事沖突需要,不能讓中國軍隊輸在武器裝備的起跑線上。
精兵簡政 解決影響戰力難題
軍官職業化提供人才保證
對于各軍兵種的改革發展,國防大學教授全林遠大校撰文指出,海軍應按照近海防御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由近海防御向遠海防衛轉變。空軍應按照攻防兼備的戰略要求,發展新一代戰機、新型地空導彈和雷達等先進裝備。陸軍應積極推進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加快發展陸軍航空兵、輕型機械化部隊、信息對抗部 隊和特種作戰部隊。
決定提出減少非戰斗機構和人員,劉江平認為,這意味軍隊文工團、體育隊等附屬非戰斗隊伍,將迎來大規模裁減。
決定指出,以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為牽引,逐步形成科學規范的軍隊干部制度體系。劉江平指出,“軍官職業化”著眼軍官隊伍發展的全過程,建立相應的選拔、培養、激勵和退役等機制,為軍官提供長期服役、直至退休的政策保證。
軍官在服役期間享受各種待遇,退役后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從而為軍隊建設提供必要的人才保證。
劉江平說,隨著武器裝備和科技發展,對軍官的職業化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勢在必行。西方國家的軍人完全實行職業化,在職業管理、培訓、選拔的管理機制等方面,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制度體系。
宋忠平指出,此次改革的核心就是精兵簡政,優化軍兵種的結構,解決幾次軍隊改革反復強調要解決的懶、散、臃以及官僚作風嚴重等影響軍隊戰斗力生成的老大難問題。不排除未來某個時期中國還會裁軍,讓軍費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
劉江平還指出,決定的另一亮點,是提出改革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和武器裝備采購體制機制,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在國外,很多軍工巨頭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都是民營企業,將軍工領域引入民營企業,加強市場的調節作用,有利于增強國防科研生產的活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