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約事務部專家在日遺化武作業現場對炮彈進行鑒別。周柱磊攝
2013年10月11日,挪威奧斯陸,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宣布,將2013年度的和平獎授予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以表彰該組織在全面禁止化學武器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歐亞大陸的東端,一群中國軍人擊掌相慶——這份和平的榮譽,凝聚著他們不可替代的貢獻,飽含著他們的奉獻與付出。
這群中國軍人,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的最高學府——防化學院履約事務部。
手執利器,打造銷毀化武“國家隊”
1915年4月22日,比利時小鎮伊泊爾,德軍大規模釋放氯氣,開啟了化學武器的潘多拉魔盒。此后數十年,化學武器在戰爭中廣泛使用,造成巨大人員傷亡。
與化武相伴而生的,是人類禁止化武的努力。1997年,《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生效,這是國際社會第一個“全面禁止、徹底銷毀”一大類武器的條約。
作為二戰中化武的最大受害國之一,中國成為化武公約的原始締約國,承諾將按公約規定,全面銷毀本國生產、儲存的化學武器。這并不是一項能夠輕易實現的承諾,即使是擁有強大科技和經濟實力的美國,時至今日也沒能全部銷毀本國化學武器。
言必信,行必果。為了更好履行化武公約,1998年,防化學院履約部的前身——履約事務辦公室應運而生。作為銷毀化武的“國家隊”,這個特殊團隊自誕生之日,就與“毒魔”展開搏斗。
“降魔”先要“防魔”。化武公約規定,締約國可以建立一個用于防護目的的10千克實驗室,每年合成10千克以內的高純度化學試劑,用于防化武的教學科研目的。
剛剛誕生的履約辦公室向這一特殊的高科技領域發起沖鋒。毒劑合成、分裝、加熱、冷卻、攪拌、萃取、提純,反復數百次的試驗,每一秒鐘都可能通向“死亡之旅”。經過4個月晝夜鏖戰,擁有兩個合成室、一個分析室、一個洗消室和一個臨時保存室的一流實驗室落成。次年8月,履約辦公室分析化學實驗室,被禁化武組織指定為國際核查實驗室并名列榜首。
以10千克實驗室為起點,這些來自中國軍隊的科學家,向銷毀化武的目標發起沖擊——
人手緊張,專家們連軸出征,平均一年“釘”在銷毀一線200余天,遠遠打破了國際上化武處理連續工作不超過兩周的慣例;
裝備昂貴,專家們集智攻關,管英強帶隊開發的化學試劑精密儀器分析軟件,在大幅提升儀器效率的同時,節省經費數百萬元;
標準空白,周黎明教授“釘”在北國林海,完成“芥子氣和路易氏氣標準物質的標準”等12項國家環保規定……
面對日益凸顯的核生化應急救援及反化學恐怖襲擊問題,履約部合力攻關,完成了“基于網絡的化學災害事故危險評估與應急救援技術研究”等一系列課題,為國家反化學恐怖提供了決策依據,先后取得12項重大科研成果。
矢志不移,投身銷毀日遺化武
如果你不曾來到哈爾巴嶺,也許很難想象這片林木遍地、丘陵連綿的林海下,埋藏著數十萬枚日軍當年遺留的化學炮彈。
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中國發動過2000多次化武襲擊,戰敗后又把大量化學炮彈遺棄于中國的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銷毀日本遺留化學武器,不僅是凈化中國國土的需要,更是履行化武條約,全面銷毀化武遺存的要求。
按照國際公約規定,戰爭遺留化武由遺留國負責處理。1999年,中日簽署了《關于銷毀中國境內日本遺棄化學武器的備忘錄》,考慮運輸安全等問題,中國政府同意在境內銷毀日遺化武。清除戰爭遺留毒彈,防化學院履約事務部擔起了這份重任。
“日遺化武情況復雜,處置難度極大。銷毀之初,中國專家手把手教日本工作人員處置。”履約事務部前部長石建華對2000年在黑龍江北安市的一次化學炮彈處置至今記憶猶新。
這是一次與死神的“零距離”接觸:化學炮彈嚴重腐蝕,引信裸露在外;各種炮彈、手榴彈混雜埋藏,難以入手。考慮到作業的危險,日方曾出巨資聘請了一位西方一流的化武專家現場指導。結果這位專家現場一看,感覺技術難度、挖掘風險太大,連說“NO!NO!”最終,還是履約部的陳海平、王學峰等專家親自上陣。
“這些炮彈不處理怎么辦,難道一直遺留在我們的土地上?”兩位專家進入彈坑,用塑料鏟、竹片清理土層,確認有無毒劑污染后,再進行安全處理,用白色布袋、鋁塑袋、緩沖材料層層包裝。這套復雜的挖掘程序持續了30多個晝夜,在履約事務部專家的親力親為和現場指導下,1000多枚化學彈、2000多枚普通彈被排除。
10多年來,履約事務部的專家們不斷出征,排除各類日遺化武5萬余枚。“這只是開始”,防化學院副院長呂喆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日本遺留在中國的化武炮彈超過200萬枚。”
道路阻且長,前行意更堅。與日本毒彈十多年的貼身“肉搏”,讓履約事務部的專家們掌握了更全面的銷毀技能和經驗。他們研發的“日遺化武風險評估與運用系統”整合化學、物理、機械、氣象等多門學科知識,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針對化武處置中砷化物污染土壤的世界難題,他們反復試驗,終于利用蜈蚣草“消毒”成功……
2012年,日遺化武的最大埋藏點哈爾巴嶺的挖掘回收銷毀工作啟動。“為國家清理國土,為世界消除毒魔,我們的責任沒有終結。”受領任務的專家們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勇擔義務,國際舞臺展現中國風采
在防化學院的履約展館內,靜靜擺放著一本報告文學集《和平執子》。封面上,一頂中國軍人的軍帽安放在巴比倫神廟的石柱上。帽子的主人叫郁建興,履約事務部首任10千克實驗室設施代表。2003年3月13日,郁建興在參加聯合國伊拉克核查任務時不幸遭遇車禍,年僅38歲的生命,凋落在底格里斯河畔。
作為一個為履行國際條約而成立的單位,履約事務部誕生之初,就凝聚著承擔大國責任的底色。15年來,履約事務部先后派出近百人次參加國際禁化武組織活動。鐘玉征教授3次率團參加“國際實驗室間化學裁軍核查對比測試”,榮立一等功;盧彩虹教授赴海牙參加禁化武組織執理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展開的敘利亞化武銷毀工作中,履約部多名專家入選國家應急梯隊,接到命令后,將隨時奔赴戰火紛飛的銷毀一線。
走出國門的同時,履約事務部主動承擔起國際防化培訓任務。從2008年至今,履約事務部先后為國際禁化武組織培訓了四期國際學員,來自全球60余個國家的學員來到防化學院接受培訓。
2013年9月9日,剛剛上任的聯合國禁化武組織總干事尤祖姆居來到防化學院,對該院多次承辦化學援助與防護培訓課程深表贊揚。學院主動建設的“國際防護援助庫”,以規范的管理和精良的裝備,成為周邊國家化武救援的有生力量,被禁化武組織國際援助處處長稱為“各國建設的典范”。
履約事務部軍人的給力,讓中國以更足的底氣起舞于國際舞臺。擔負履約使命的中國軍人,無愧和平的至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