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百萬英鎊買下運河組“歐洲人內閣”控制政權
列強借埃及破產趁火打劫
金點強
希臘議會大選后新政府遲遲難產,持續的政治危機使希臘國家破產、脫離歐元區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對于希臘問題,有提議稱可以讓歐盟控制希臘財政以便解決危機,希臘人對此強烈反對。130多年前,另一個地中海國家———埃及,曾為國家破產付出沉痛代價,當時它在國際債權人的強迫下采取了一些挽救國家破產的舉措,同時也失去了數十年主導本國事務的權力。
“歐化”改革帶來巨額債務
埃及在歷史上是一個飽受侵略的國家,它雖于1801年在英國的幫助下趕走法國拿破侖的軍隊,并在1805年由穆罕默德·阿里建立了阿里王朝,但阿里建立強大的埃及帝國、擺脫土耳其控制的努力遭到列強阻擊。1840年,英、俄、普、奧和土耳其簽訂《倫敦條約》,強迫阿里承認自己是土耳其蘇丹的藩臣。1863年,阿里的長孫伊斯梅爾成為埃及統治者。早年留學法國的伊斯梅爾崇拜西方,一心想把埃及建成一個歐式國家。他曾說:“我的國家已不在非洲,而是在歐洲。”
伊斯梅爾上臺后,進行了各方面的改革,讓埃及表面看來面貌一新,實際上卻危機四伏。伊斯梅爾將大量資金用于購買股票和土地,極力為個人及家族牟取私利。由于不滿足于“帕夏”的封號,伊斯梅爾甚至于1867年向土耳其朝廷行賄300萬英鎊,弄來一個“赫迪夫”的封號,以顯示自己比帝國其他屬國的統治者高上一等。要知道,埃及每年的國庫收入也不過數百萬英鎊。他還連年對外用兵,妄圖稱霸東北非。
上行必下效,當時埃及的低級官吏一般月薪僅40英鎊左右,但許多人干上幾年便成為達官貴人,揮金如土。亞歷山大港的修建工程,本來只需140萬英鎊,但由于管理不善和貪污浪費,實際花費幾乎翻了一番。
伊斯梅爾天真地以為西方列強會幫助他,因此年復一年地大借外債。但英法等國的貸款不僅利息極高,還要求以埃及政府的重要收入做擔保。1864年,伊斯梅爾以三個省的土地稅作抵押借進第一筆外債,計570萬英鎊。此后,埃及在債務泥潭中越陷越深,不斷以政府收入和王室田產做抵押,債臺越筑越高,1868年增為1189萬英鎊,1873年達到8250萬英鎊。1875年,埃及財政惡化,為支付到期的一筆320萬英鎊的貸款,伊斯梅爾將主意打到蘇伊士運河上,他打算以400萬英鎊的價格賣掉手中的蘇伊士運河股份。而為了開鑿這條運河,埃及政府不僅耗費1600萬英鎊巨款,還有12萬名勞工喪生。
埃及賤賣運河股票
英國獲悉埃及政府準備賣出蘇伊士運河股票后,時任首相迪斯累利立即訓令英國駐埃及的領事,必須想盡辦法搶先一步獲得蘇伊士運河的股票。不過,英國政府手中沒有這么多閑錢。當務之急就是在別的國家沒有反應過來之時立刻搞定這樁買賣。當時英國議會正是休會期,來不及重新召集開會進行冗長的辯論,首相也不能去找英格蘭銀行,英格蘭銀行反應遲鈍,不僅沒有那么多現錢,法律也規定它無權在議會休會期間給政府放貸。在金融市場募集也行不通,一是短時間內難以籌到,二是動靜太大容易走漏風聲。
想來想去,只有著名的羅斯柴爾德銀行堪當此任。迪斯累利立即召集內閣大臣開會,會議達成一致后,他迫不及待地以英國政府作為擔保向羅斯柴爾德銀行借款400萬英鎊。1875年11月,伊斯梅爾同意把蘇伊士運河的股票賣給英國。這樣埃及就以一億法郎(400萬英鎊)的賤價把自己花了4億法郎購買的運河股票全部賣掉。敲定這樁買賣,迪斯累利興奮無比。要知道,每年通過運河的船隊七成屬于英國。而且這不只是劃算的商業買賣,對英國殖民勢力的擴展來說還有政治意義。
即使如此,伊斯梅爾也解決不了財政危機。1876年,埃及政府的債務已接近1億英鎊的天文數字,伊斯梅爾無奈之下宣布財政破產。隨后,應伊斯梅爾的請求,英法政府先后派出財政代表團到埃及研究外債問題。1876年4月,英國代表史提芬·凱夫在報告中指出,埃及揮霍無度,外國勢力必須介入。10月,法國代表喬治·戈申同樣認為埃及無法還債,需要外界介入。其他西方債權國家,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要求。在此期間,伊斯梅爾在西方債權團的挾持下頒布命令,成立“埃及財政管理委員會”,所有債權國家都是委員會成員。
英法建立“雙重監督”
隨后,在“利益均沾”的條件下,法國同意英國的建議:由英國、法國、意大利、奧地利和埃及的代表組成“混合管理委員會”,管理亞歷山大港海關和埃及全國的鐵路,海關和鐵路的全部收入用來償付所欠外債的利息。按照這個方案,埃及僅利息一項每年就需支付650萬英鎊,占埃及年收入的2/3。伊斯梅爾接受了英法要求。1876年11月16日,他頒布法令,任命英國領事羅曼為國家財政收入和國家預算的總監督,法國領事德·馬拉萊特為國家財政支出的總監督。
英法對此并不滿足,又讓一個調查委員會于1878年將伊斯梅爾的資產沒收。伊斯梅爾還不得不接受英國要求,于同年8月28日任命親西方的努巴爾為首相。努巴爾組建政府后任命英國人威爾遜為財政部長,法國人德·布里尼葉為建設部長,兩人對政府決議都擁有否決權。此外,還有意大利人和奧地利人擔任副部長。埃及人譏諷這個政府為“歐洲內閣”。
由于各國以分贓的姿態處理埃及財政,不同國籍的僑民之間經常為分贓不均而發生糾紛。于是西方國家又壓迫伊斯梅爾頒布一道命令:由英法美奧匈等15國組織“混合法庭”。“混合法庭”權力很大,不但能處理各國僑民以及他們與埃及公民之間的糾紛,還有權干涉和控制當局的權力。埃及政府在公布任何法令之前,須接受“混合法庭”的意見。
對于伊斯梅爾來說,事情遠沒有結束。1879年,土耳其蘇丹秉承英法旨意,廢黜伊斯梅爾,把他驅逐出國。1882年,面對埃及國內民族主義力量的興起,英國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武裝占領埃及,直到70年后,埃及人民才真正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