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的一份《紐約周報》,這是美國媒體對孔子報道之始。
初到美國交流的時候,四川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濤總覺得美國人對中國缺乏“基本的了解”。有一次,他告訴美國的朋友,自己的家鄉是四川廣安,“那里是鄧小平的故鄉”。
“誰是鄧小平?”對方一頭霧水地問。
當時,張濤正在查閱早期的美國媒體資料,希望研究“美國民族意識的形成”。可沒想到,在這個“純美國”的學術領域里,他竟然發現了中國文化的痕跡。
200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圖書館,張濤偶然翻到了一份1743年的《紐約周報》當時的美國還沒有獨立。這份內容簡單的報紙只有4個小版,可占據整個頭版篇幅的,居然是一篇名為《孔子的道德》的文章。里面對中國崇尚儒學、言必稱孔子的行為作了不少介紹。
盡管多年來致力于研究美國文化,張濤仍然覺得非常意外。“你們美國人這么早就知道孔子了嗎?”他向系里的美國同事詢問。
同事也沒有給他滿意的回答。事實上,他們盡管都對孔子有所了解,卻很少有人關注更深入的內容。
“要不,你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吧。”一位同事建議。
在那之后,張濤花了7年時間,在15家美國報紙上收集了近萬篇涉及孔子的報道,從中分析美國媒體塑造孔子形象的變遷。最近,他把這些研究寫入了一本名為《孔子在美國》的書里。
近代以來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都會受到“來自孔子的批評”
根據書中所記載的報道,在美國,孔子的形象并非僅僅是一個中國的古人。美國媒體不僅會提到他的名字,還會引用他的言論,評價國內的新聞。
甚至,就像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常常需要忍受言官的諫言一樣,在當今美國,總統也需要忍受一些“來自孔子的批評”。
小布什曾經因為言語含糊、用詞不當,被《紐約時報》撰文批評。這份美國最有聲望的報紙稱:“孔子說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小布什的行為恰恰是這句話的確切寫照。”《舊金山紀事報》干脆建議,小布什應當“聘請一名深得孔子精髓的人作為家教”。
他的前任克林頓也沒能逃脫來自孔子的“諄諄教誨”。在評論他的性丑聞時,《華盛頓郵報》寫道:“孔子所言‘吾未見好德有如好色者也’,精確預見了20世紀末的克林頓事件。”
張濤在研究中發現,近代的美國總統,“幾乎每一任都會受到以孔子為標準的批評”。
當約翰遜政府應對金融危機和罷工運動表現不力的時候,媒體告誡這位總統,“孔子曾經說過,以約失之者鮮矣”,所以做事不能過于謹慎。而他的支持者也同樣抬出孔子,認為約翰遜提倡政府控制的政策與孔子的為政原則不謀而合,比如“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當尼克松水門事件爆發的時候,《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引用孔子“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的名句批判這位總統。1986年,深陷伊朗門丑聞的里根也遭受類似的指控。《波士頓環球報》提醒他,應該牢記孔子的語錄,明白“足食”、“足兵”和“民信”三者中,“民信”最為重要。
張濤評論說,在國內政治相關的討論中,美國人所提到的孔子,聰敏、博學,“置身事外而又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質”。
有時候,媒體甚至會篡改、杜撰孔子的話。1951年,《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了一篇漫畫諷刺肯尼迪,配文寫道:“請允許我引用孔夫子偉大著作《論語》中的話:統治者行善不應當浪費公共稅征收。”
相比之下,艾森豪威爾總統獲得的評價要好得多。《華盛頓郵報》引用孔子“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的話來概括艾森豪威爾的施政理念,甚至直接評價他足智多謀的秘書是“政治領域的孔子”。
連失業的美國工人們也需要這位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老人。他們在一首“戰歌”中這樣唱道:“孔子是睿智的古代圣人,他說我們需要維持生計的工資……”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