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鄧小平,一代天驕,蓋世偉人;兩代核心,同一偉業。 他們兩個偉人之間,有著千絲萬縷、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既有不同的彪炳千秋的豐功偉績,又有類似的大落大起的坎坷經歷;他們既有過患難,親密無間,充滿深情厚誼,又有過分歧,若即若離,存有恩恩怨怨;他們既有偉人高風驚世之舉,又有令人扼腕而嘆之事。他們兩個偉人之間的關系,充滿了奇特而又微妙的傳奇色彩,閃耀著傳統而又亮麗的真理之光。
毛澤東年長鄧小平11歲。
從1927年毛、鄧相識到1997年鄧小平去世,整整七十年。讓我們以簡短的文字,勾勒一下毛澤東與鄧小平七十年來不同歷史階段走過的風風雨雨的人生軌跡吧。
蘇區時期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一個風云激蕩、英雄競出的年代。中國革命向何處去?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在哪里?懷著堅定的信念,肩負神圣的使命,兩個年輕的職業革命家毛澤東與鄧小平,從大山中走出來了!他們審時度勢,殊途同歸,徑自都來到了他們共同的祖籍地——江西,從此登上了中國革命的紅色舞臺。他們從漢口初識到蘇區重聚,共同戰斗在火熱的中央蘇區。豈料,正當毛澤東、鄧小平雄姿英發,為鞏固和發展中央革命根據地竭智盡力的時候,“左”傾陰霾籠罩中央蘇區上空。一股惡浪洶涌襲來,兩人竟雙雙“落難寧都”:毛澤東于1932年10月在寧都小源村被撤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軍職,在汀州賦閑三個月;鄧小平于1933年5月在寧都七里村被罷免了江西省委宣傳部長之職,并承受了生活上的種種痛苦。“自古雄才多磨難。”憑借堅定的信念和意志,歷經種種坎坷和曲折,他們顧全大局,相忍為黨,終于走出了困境,直到遵義會議前后相繼“出山”。
抗戰時期
“抗日旌旗戰局開,大軍東去薄燕臺。”在狼煙四起、硝煙滾滾的民族解放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人和一大批革命家經過戰火的洗禮,顯得愈加堅強、成熟!毛澤東與鄧小平,一個在延安窯洞運籌帷幄,一個在抗日前線馳騁縱橫。毛澤東說:“鄧毛謝古死了三個,希望鄧要為黨爭氣。”身為毛澤東麾下的一員大將,鄧小平偕同劉伯承統率八路軍一二九師,一文一武,輕重自如,從血戰晉冀豫,到立馬太行山,演繹出抗戰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活劇!鄧小平說:抗日根據地“奇跡的秘訣”,是“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鄧小平在1943年北方局整風時就使用了“中國化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概念。毛澤東在抗戰初期多次推舉鄧小平擔任重職,七大后又親自致電鄧小平回延安參加七屆一中全會。
解放戰爭時期
鄧小平曾說:“在我一生中,最高興的是解放戰爭的三年。”中原逐鹿,鹿死誰手?毛澤東以戰略家的睿智,確定“出擊中原”的決策,劉鄧大軍銜命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我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在決定中國革命最后命運的戰略大決戰的關鍵時刻,毛澤東又以他過人的膽識啟用了三員四川虎將(劉伯承、鄧小平、陳毅),構建成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核心領導班子(三常委)。劉、鄧、陳偕同粟裕、譚震林一道,指揮中野、華野千軍萬馬,以摧枯拉朽之勢,殲滅了國民黨軍55萬精銳主力,隨即揮師渡江,直搗南京蔣家王朝。“戰略反攻,二野挑的是重擔。”毛澤東稱贊“淮海戰役打得好”。總前委書記鄧小平說:“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建國前夕,毛澤東電令“小平準備入川”,劉鄧大軍千里進軍大西南。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十余年間,毛澤東與鄧小平相知相親,鐵馬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