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震驚全國的浙江溫嶺傷醫案牽出了一個大眾不熟悉的詞——“空鼻癥”。據報道,溫嶺傷醫案的嫌疑犯就是因為患了這種嚴重的鼻病,久治不愈,出現精神問題繼而遷怒于醫生。對此,《生命時報》記者采訪了廣東省醫師協會耳鼻咽喉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耳鼻喉科梁勇教授,請他解讀“空鼻癥”到底是怎么回事。
“空鼻癥”真有其病嗎
11月3日下午,記者在網上查找“空鼻癥”,出現了16個與其相關的QQ群,其中,“空鼻癥病友群”和“空鼻癥自救聯合會”的群友都超過400人。記者加入其中一個,群里關于萎縮性鼻炎、鼻中隔手術等的討論一直很火熱。不少人都是剛剛才得知“空鼻癥”這一疾病,希望找到病友,共同克服疾病。
梁勇告訴記者,目前醫學上對“空鼻癥”這一疾病名稱還有爭議,也有人稱之為“鼻腔寬大癥候群”,但作為一種臨床現象的確存在,對其病因、發病機制以及診斷治療也在進行不斷的探討。正常鼻腔有過濾空氣中的灰塵、加溫和濕潤吸入鼻腔空氣的功能。但“空鼻癥”這一病癥可能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鼻腔黏膜甚至骨質的萎縮,鼻腔解剖結構發生變異,鼻腔通道變寬大,喪失了加溫加濕的功能,患者會有鼻腔干燥、鼻痛、頭痛、咽部不適的感覺。
3種情況可致“空鼻癥”
針對網上所說的鼻腔手術會導致“空鼻癥”,梁勇解釋說,“空鼻癥”可能由3種情況導致:一是先天性或后天性鼻腔自身的解剖結構出現異常;二是因萎縮性鼻炎、特殊鼻腔炎癥等后天性疾病導致鼻腔黏膜或骨質破壞;三是由手術所致,其中既包括了諸如鼻腔腫瘤切除等不得不進行的手術,也存在因醫生經驗不足或對病情把握不夠而導致的鼻腔結構切除過多,也就是手術并發癥。在臨床上,對于一個經驗較為豐富的醫生來說,由手術引起的“空鼻癥”并不多見,因為醫生在手術前對可能引起的并發癥會有充分的考慮。
梁勇進一步解釋,由鼻甲肥大等疾病引起的鼻道阻塞,實施部分鼻甲切除是耳鼻喉科的經典治療方法,目的是改善通氣。但近年來,學術界開始強調對鼻甲、鼻中隔等結構的保護,若沒有手術指征,醫生不能隨便切除。但梁勇同時指出,鼻甲部分切除術的度有時不易把握,不同醫生會有不同判斷,因而手術導致“空鼻癥”的個別情況在所難免。
鼻腔手術并無濫用
當前環境下的醫患糾紛多出于患者對醫生的不理解,因此一些相關報道也把矛頭直指鼻腔手術濫用。對此,梁勇教授表示,隨著環境污染的加重,近些年來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的發病率很高。不少病人會反復發作,需要反復治療,因此不排除個別醫生把握不好手術適應癥或手術尺度的問題。為了一次性讓患者獲得明顯的療效,個別醫生會將患者鼻腔的通氣空間變得寬大,但絕大多數醫生會遵循指征。對此,梁勇建議,醫生一定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手術以及手術的范圍,有時候寧可保守一點。術前一定要跟病人說清楚可能出現的術后癥狀與風險。患者則要相信,一個負責任的醫生在考慮手術時,一定會分析預期的效果和風險。
最后,專家建議干燥性、萎縮性鼻炎患者可以用溫熱的生理鹽水洗鼻,可滴用一些潤滑或保護性的藥物,定期到正規醫院復查和治療。患者對待疾病應抱有良好的心態,千萬別讓鼻部不適影響到情緒,從而演變成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