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娜:"我有一個聾人朋友講說,他投簡歷,然后別人給他打電話,他接不了,也說不了。"
黃爽:"我們身邊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因為種種原因,造成語言功能障礙,我們叫他們"失語者"。在中國,他們的數量達到了7000萬。"
王娜娜:"好像我們是兩個世界,他有他們的語言,我們有我們的語言,但是這兩種語言之間是存在隔閡的。"
黃爽:"我們缺乏一個能讓它們之間相互轉換的工具。"
王娜娜和黃爽,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一年級研究生,一個23歲,一個22歲。和許多這個年紀的女孩不同,她倆并不熱衷梳妝打扮,也很少關注流行的影視劇、偶像明星。大約兩年前,她們開始用業余時間,為失語者群體,研究一款直接將手語轉化成語音的翻譯臂環。
兩名90后女生決心幫助失語者群體
兩年前,讀大三的王娜娜結識了聾人朋友張權。因為不懂手語,即使當面交流,她也不得不用微信打字。明明是現實中的朋友,相處起來卻更像網友。特別當許多人一起聊天時,她更為無聲世界中的張權感到抱歉,擔心自己說話,是不是忽略、傷害了他?當時,計算機專業的王娜娜,正在實驗室里研究基于圖像的手勢識別技術。她想,手語也是有一定規則的手勢,是不是可以用攝像頭識別,轉化成語音,打破無聲到有聲的隔閡?
王娜娜:"黃爽就跟我說,用攝像頭去做不現實,在大街上誰幫失語者拿攝像頭?"
黃爽是王娜娜的本科室友。這次交談前,王娜娜已經為翻譯手語忙了八、九個月。聽到"閨蜜"幾乎從根本上否定自己的研究,王娜娜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感到慶幸。她說,自己一直在沿著技術邏輯推進,卻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如何才能讓失語者使用。
從鋼琴指法得到啟發 把手語轉化成語音
王娜娜:"后來我看家里的小朋友,學彈鋼琴,老師說手指該用力的時候,小朋友沒用力。我就問老師這怎么能看出來的,老師說看肌肉的用力情況,肌肉沒有動指法肯定不對。這點提醒了我,我就上網查,有一種研究是戴著一個臂環來判斷小朋友的指法正確不正確,我立馬就想到了手語。"
不同的手指動作,會觸動不同區域的小臂肌肉,發出不一樣的肌肉電信號。受益于鋼琴臂環的啟發,王娜娜和黃爽打算也應用這項技術:將每個手語詞匯的肌肉電信號錄入系統,讓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再次遇見時,識別和轉化成語音,應該并不難。在運動手環、智能手表普及的今天,佩戴臂環,也不會讓失語者顯得突兀。然而,想讓電腦準確識別一個手勢動作,需要反復采集肌肉電信號上千次。
讓失語者像普通人一樣流利對話
一個多月時間,王娜娜和黃爽對著手語教材,完成30個手勢的錄入,每人至少重復比劃了一萬五千多次。證實方案可行后,她們將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拉入團隊。如同八萬多個漢字,只有3500字常用,8000多個手語手勢,也只有一小部分被失語者熟知。
手語識別臂環在聯合國獲獎
一個多月前,王娜娜團隊的手語識別臂環,在聯合國和國內一家互聯網公司共同舉辦的創新大賽上,奪得冠軍。同臺競技的,還有2074份來自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方案。與大多數盯緊收益的項目相比,這份冠軍創業計劃,顯得另類。王娜娜和黃爽說,團隊開始做這個項目,只是想解決失語者朋友遇到的難題,沒太考慮過賺錢的事。
王娜娜:"這個世界買房的人太多了,誰知道誰。但是你會記得那些,為社會進步做出一點點貢獻的人。"
白巖松:讓科技進步 打破障礙
白巖松:"科技的發展的確有時太快了,讓我們更忙碌、更奔波,但我們還是喜歡科技的進步,因為它幫助我們更健康,很多障礙可以打破,行走及交流更自由、更無障礙。歸根到底,讓生活更好,讓生命更有尊嚴。所以,讓科技更進步吧,說小了,讓失語者有方法談話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