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將出臺政策扶持工程設計產業,工程設計企業出一個中國工程院院士,將獲得1000萬元發展基金獎勵。這是全國首個針對該產業出臺扶持政策的城市。該政策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遼寧省去年也曾出臺規定:如果某單位引進或培養出一名院士,政府將對該單位獎勵1億元,力度可比武漢更大。市場競爭說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競爭,政府加大投入,引導企業加強人才培養,本無可厚非,但將獎勵的目光單純放在院士身上,未必是一種理性態度。
一位網友質疑得好:用錢“砸”出院士是一種“土豪思維”,院士真的能用錢“砸”出來嗎?培養院士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普遍存在于社會的浮躁情緒,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最大敵人。當前,很多企業的基礎人才儲備充足,頂尖人才十分缺乏,企業要從他們儲備的基礎人才開始培養院士,恐怕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何況能評上“國寶級”院士的人,本就十分有限呢?
“出一個院士獎千萬”的政策,極有可能誘使一些企業想盡千方百計地“走捷徑”。據報道,個別人參選院士,組織強大的“公關團隊”,甚至由單位出面,當選院士的“含金量”受到質疑。前不久,據原鐵道部副總工程師張曙光在法庭上供述,當年收受企業2300萬元,是因參評院士“需要花錢”,意外地牽出院士“賄選疑云”。在此情形下,武漢“出一個院士獎千萬”的政策,會不會誘發企業靠不正當手段“速成”培養院士呢?
政府動用的是納稅人的公共資金,除了必須注重程序正當之外,還應該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基礎性服務工作。比如,對一些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加大創新扶助,從單純刺激企業創造經濟效益,走向激勵社會創新氛圍的形成,比如用這些錢來發展民生……這雖不能直接或間接成為所謂的政績,但卻是功在長遠的好事。
“出一個院士獎千萬”的政策,是過度迷信院士的產物。早有有良知的院士指出,“別迷信院士,院士懂的無窮小”。十多年前,原兩院院士王選就曾說:“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貢獻,給他一種安慰、一種肯定而已。多數院士創造高峰已過。”如今,政府怎么還要唯院士的名號是瞻,將院士當成地方上裝點門面的“花瓶”,或謀求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