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尸體前師生默哀3分鐘
□ 晨報探訪南醫大解剖實驗樓,與學生共上解剖實驗課
□ 南京遺體捐贈者近5000人,醫學事業發展仍急缺遺體
在周星馳喜劇電影《百變金剛》中,那個將人體解剖實驗當成剁肉游戲的“瘋狂教授”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荒唐,人體解剖是一項莊重、嚴肅的醫學實驗課程,解剖人員對尸體充分尊重。昨日,記者探訪南京醫科大學解剖實驗樓,從科學、醫學的角度揭開了一些百姓所不知的神秘。 女學生笑稱解剖課不可怕
昨天下午記者和2005年入學的一個自然班學生同上了局部解剖實驗。實驗師從尸體保存館里取出3具用塑料袋包裹的尸體放在案面上,供學生解剖實驗。
記者觀察的小組是局部解剖頭部實驗,解剖用具是小割刀和鑷子,有一些備用的長砍刀,但本次實驗用不著,實驗師稱是用來割大器官的。“在解剖之前,老師和學生都要對著尸體默哀致敬3分鐘,表示對那些獻身醫學事業的崇高者致敬。”人體解剖學系主任丁炯教授說。
記者所觀察小組的10名學生中,有5人是女孩,記者一邊觀察解剖尸體,一邊問她們怕不怕。“這有什么怕的呢?在我眼里,尸體和器官只是我的學習標本。”一位21歲的女孩笑著說。1個小時之后,這一小組完成了對尸體的解剖,解剖完的尸體又被包進塑料袋中,等候實驗師的處理。“我們進學校以后,不會馬上就進行尸體解剖實驗,要經過好幾個月的理論學習和長期觀察系統器官標本,慢慢就對尸體毫不畏懼了。”一個女生說。
丁炯教授告訴記者,凡是醫學院的學生都不會對局部尸體解剖有畏懼感,首先他們進校就是來學醫的,早就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其次在學校內經過長期的理論學習、觀察系統器官標本之后,一具完整尸體對他們來說,就是十大系統器官的組合,只不過要親手解剖觀察實物而已。
【揭秘一】
學醫的人以什么心態面對尸體
“在醫療工作中,尸體解剖對醫學工作者極為重要,因此人體解剖醫學是醫學院每個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黨委書記陳春榮介紹。
據介紹,南醫大江寧校區的人體解剖實驗樓新建于2004年,在國內醫學院中十分先進,設有解剖用尸體保存館、人體標本陳列室和倫理教育館。尸體保存館保存著捐贈來用于醫學解剖用的遺體;人體標本室陳列著人體十大系統器官的實物標本;而倫理教育館則是用于教學、教育的場所。陳春榮說,“醫生的醫德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首先是醫德,其次才是醫術,醫生的培養首先是從人體解剖學開始的,對于那些捐贈的遺體,一定要充分尊重并予以致敬。”
【揭秘二】
實驗用尸體如何保存
昨天中午,記者和人體解剖學系主任丁炯教授來到江寧校區的解剖實驗樓。
走進解剖實驗樓的尸體保存館,只見數十間空蕩蕩的大房間內,地面上平鋪了許多不銹鋼插板。“插板下面是地窖,存放著的尸體浸泡在10%濃度的甲醛溶液中,遇到局部解剖實驗課時,抽開插板,用塑料袋套上尸體,放進推車,直接送到實驗室中。保存館一共存放著500多具尸體,都是獻身醫學事業的崇高者們無償捐獻的。”該校於平實驗師來到一個保存有2年時間的藏尸窖邊,抽開一塊插板給記者觀看里面的尸體,只見尸體保存十分完好,面目栩栩如生,皮膚顏色呈淺褐色。
【揭秘三】
尸體為何存放兩三年后才解剖
丁炯教授介紹:“一般情況下,尸體要用甲醛溶液浸泡兩三年才能用于解剖。新鮮尸體送來后,首先將甲醛溶液通過壓力灌注到血管中,達到血液、蛋白質凝固,否則很容易腐爛,接著用甲醛溶液浸泡,皮膚顏色逐漸變成淺褐色。如果立即用于解剖,血液和蛋白質固定不徹底,很容易腐爛,不能用于醫學觀察。”
(責任編輯:劉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