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高層互釋善意三年協商促成對接
1975年美蘇“太空握手”幕后
金點強
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成功對接,標志著中國在空間探索方面又邁出了一大步。中國這一成就在航天技術最發達的美國引發不同反應,有人表示“不必過慮”,有人渲染“中國太空威脅”,有人預測“中美太空戰”即將到來。不過,也有人呼吁中美合作,因為這對兩國都是好事,而且即使在30多年前的冷戰時期,美國也同蘇聯進行過一場太空飛船對接聯合行動,被認為是兩國從競賽到合作的一個轉折點。
從對抗走向聯合
美蘇在太空領域一直明爭暗斗,但到上世紀60年代末,兩國高下已分。早在1963年底,蘇共中央的一份絕密文件就顯示,蘇聯領導人想在1964年完成新型飛船“聯盟”號的首次試驗性對接。但是,由于飛船的研制進展緩慢,該計劃一拖再拖,蘇聯也很快失去原先的領先地位。1967年4月23日,一心追趕美國的蘇聯讓航天員科馬羅夫駕駛著不夠完善的“聯盟”號飛上太空,結果科馬羅夫在次日因意外事故遇難。次年10月,蘇聯發射無人駕駛的“聯盟-2”號,并讓航天員乘“聯盟-3”號上天與其對接,但沒能通過手動完成對接。
美國人卻在那時實現突破,不但完成對接,3名航天員還乘“阿波羅-8”號飛船成功繞月球飛行。鑒于技術上已明顯領先蘇聯,美國國內有人指出,美國應該重新評估自己的太空目標了。《紐約時報》也稱,宇宙是如此廣袤,“沒有必要為庸俗的民族主義和政治野心而進行無價值的太空對抗”。
1969年春,蘇聯探索和利用太空科學委員會主席布拉貢拉沃夫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員佩因就合作問題進行討論。佩因認為,“阿波羅計劃”即將結束,接下來美國的航天業會有幾年的空隙,而與蘇聯進行對接飛行試驗合作,能夠重新引起NASA的興趣。對蘇聯來說,參與合作能顯示它的太空技術可以比肩美國。此時,適值兩國高層互釋善意,打算緩和雙方關系,于是雙方開始了為期3年的正式協商。
其實,美國的太空技術雖然先進,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1970年“阿波羅-13”飛船在飛行中出了事故,造成航天員出現生命危險,宇航部門認為如果美國或蘇聯有救生飛船就好了。工程師們由此產生建造救生飛船的念頭,他們想搞一個萬能對接接頭,適用于各種飛船,而蘇聯是世界上屈指可數能夠制造飛船的國家。
一邊合作一邊提防
1972年5月,蘇美達成為期5年的空間技術合作協議,并計劃于1975年實現“阿波羅”與“聯盟”號飛船交會對接。有意思的是,要維持這項合作,兩國航天員一方面要充分地相互信任,同時又要防止泄露各自國家的機密技術。語言也是個關鍵問題,為此兩國航天員開始分別苦學對方的語言。
美國首先請蘇聯代表團參觀位于休斯敦的指揮中心,然后要求參觀蘇方指揮中心。蘇聯人將美國代表團帶到烏克蘭葉夫帕托利亞附近的一個軍事區,面對一棟簡陋的兩層樓房,美國人將信將疑。最困難的是一些技術細節的協商。問題之一是由誰先發射飛船,由誰實現對接。美國認為蘇聯的發射經常出現問題,但蘇聯堅持先發射“聯盟-19”號飛船,最后美國做出讓步。在對接上,美國堅持“以美國為主”,第一次對接由美國人完成,這一點蘇聯做出讓步。1975年7月15日,蘇聯“聯盟”號飛船從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7個半小時后,“阿波羅-18”號進入太空。
雙方此前還一直爭論對接后誰先打開艙門,誰先到誰那邊做客,最后達成協議:美國飛船指揮員斯塔福德打開艙門,然后站在那里握住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的手。于是出現了下面的場景:飛船對接后,斯塔福德敲了敲艙門,列昂諾夫問:“誰?”美國人答:“自己人。”艙門打開,列昂諾夫握住伸過來的手,但忘了約定,一下子把美國人拉進自己的飛船。
在兩天的聯合飛行中,蘇美宇航員一起做了26項科學試驗。對接成功后,兩個飛船再次分開,進行第二次試驗性對接。7月21日,“聯盟”號返回。“聯盟”號著陸后,“阿波羅”號又在軌道上飛行了3天半,美國人這么做是想表明,他們的飛船飛的時間更長。
“代價2.5億美元的握手”
美蘇領導人高度關注這場太空合作,兩國政治家都對這次合作大唱贊歌,尤其是蘇聯方面更是不吝溢美之詞。一名蘇聯院士稱,“聯盟-阿波羅”計劃意味著蘇美合作和對宇宙空間的征服進入一個新階段。這項計劃能夠實現,與國際緊張局勢緩和有關,這種緩和是蘇聯和平綱領實現和蘇共總書記勃列日涅夫不倦工作的結果。
《華盛頓郵報》當時的評論卻說,不管人們怎樣看待本月的“阿波羅-聯盟”對接飛行,請考慮一下這樣的事實:使“阿波羅”號和“聯盟”號連接起來的裝置是美國制造的;這一設備,蘇聯沒花什么盧布,沒貢獻什么技術知識。蘇聯在空間賽跑中是落后得很遠的第二名。美國工程師還嘲笑政府,說這次對接是“代價2.5億美元的握手”。《紐約時報》1975年7月16日的評論則給這次合作潑冷水。文章稱,聯合行動的重要性主要是政治方面,雙方都希望采取這種最引人注目的方式表明緩和氣氛的存在。但是,在波濤洶涌的蘇美關系的海洋中,這只是一個體現兩國有限親密關系的島嶼,“緩和方面取得進展當然是可以的,但至少在不遠的將來,嚴酷的考驗將是在地球之上”。
其他西方國家媒體則對美蘇合作搞壟斷感到擔憂。英國《泰晤士報》指出,空間不再是蘇聯和美國之間競賽的場所,美蘇空間合作可能擴大到各方面的探險,或許還包括向火星聯合探險。需要指出的是,美蘇這次合作還與中國扯上了關系,因為中國在1975年7月26日發射了一顆技術試驗衛星。《法蘭西晚報》稱,中國人在美蘇太空聯合行動結束不到一周發射衛星,可能是為了提醒人們,在宇宙空間方面,也應該重視他們。法新社還轉載了《人民日報》對美蘇太空合作的反應:蘇聯在空間耗費了“巨款”,而地面上卻是一片“貧困”。莫斯科想把空間變成擴張的地區,是勞民傷財和侵略擴張之舉,蘇聯自1972年以來發射的250顆衛星中大多數是用于軍事或間諜目的。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