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齡提出排華問題 羅斯福呼吁國家認錯
1943年,美國會激辯廢除“排華法案”
史鴻軒
始于1882年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針對某一族裔移民出臺的歧視性法案,據媒體報道,美國眾議院將于美國東部時間18日下午對“排華法案致歉案”進行全體表決,外界預計議案會順利通過。這將是繼去年10月美國參議院通過道歉案后,又一個對華人而言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時刻。其實,當1943年美國國會爭論要不要廢止《排華法案》時,時任總統羅斯福在給國會的信中就表示“美國犯了錯誤”,“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并加以改正”。只是華人為這一聲道歉等得太久。
“我們可以改正一項歷史性錯誤”
1882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第一個《排華法案》,宣布“絕對禁止華工入境十年”。之后,美國各地殘酷迫害華工的事件時有發生。1892年,該法案由《基瑞法案》延長10年,到1902年更被取消時限。此后,《排華法案》一直橫亙在中美之間,成為影響兩國關系的特殊問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中同時對日宣戰,成為戰時同盟。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配合國民政府廢除了治外法權等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待遇。與此同時,不合時宜的《排華法案》也成為各方關注的話題。
1943年2月18日,在美國訪問的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在美國國會進行了一場演講,向美國國會議員歷數中國人民奮力抗戰的艱苦事跡,喚起了美國朝野對中國的同情和支持。這場演講很成功,據說美國參議院的議員們為她“站立起來,雷鳴般地鼓掌歡呼”。在她眾議院講話之后,《時代》雜志稱“堅強的人被感動了”。正是在這場演講中,宋美齡提到排華問題,希望美國方面審時度勢,解除對華人的限制。
其實,《排華法案》這種“特別丑惡形式的種族歧視”在美國也越來越不得人心,隨著時間的推移,要求取消《排華法案》的情緒甚至在原來排華情緒最強烈的西海岸逐漸占據壓倒優勢。為解決這一問題,1943年2月17日,關于廢除《排華法案》的第一個議案在眾議院提出。5月,美國廢除《排華法案》公民委員會成立,這是一群著名的知識分子發起創建的,其中包括作家賽珍珠、《時代》出版人亨利·盧斯等人。同年9月,參議院開始就此進行辯論。10月11日,總統羅斯福致函國會,敦促盡快廢除《排華法案》,允許中國人移居美國,允許中國僑民歸化為美國公民。羅斯福在信中寫道,“國家和個人一樣,也會犯錯誤。我們要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過去的錯誤,并加以改正”,“通過廢除排華法案,我們就可以改正一項歷史性錯誤”。
美國會反對聲音很強大
羅斯福之所以給國會寫信是因為他看到了新法案可能會遇到的阻力。確實,這一話題引發了激烈爭論。廢除《排華法案》的議案是華盛頓州代表瓦倫·麥諾森和佛羅里達州參議員查理斯·安德魯提出的,因此也稱《麥諾森法案》。不少議員對此感到震驚和不解。
密蘇里州代表埃爾默強調,從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人都把華人移民稱作“中國惡魔”,“如果沒有12月7日(指珍珠港事件),我不知道我們是否會永遠堅持這種看法。”具有明顯種族主義傾向的愛達荷州代表懷特認為,中國人的特性不會像一些美國人所想像的那樣發生明顯變化。他說:“當我要買下牲口的時候,我會仔細看看它并耐心喂養一段時間。”伊利諾伊州代表愛德華·劉易斯則在給《紐約時報》編輯的信中寫道,只有人種不復雜的民族才能讓民主體制發揮更大效用,“我深信一個國家如果是由白色、棕色、黃色和黑色人種構成,一個活躍、成功和保持連貫的民主體制是無法得到維持的。”
除了這些種族主義言論,還有人擔心日本會利用這個機會,對美國移民政策進行丑化宣傳,擔心美國只讓中國人成為在法律上有特殊地位的東方民族,其他盟友會感到不安。此外,有人對戰后經濟蕭條和失業表示擔心,許多反對者認為一旦戰爭結束,將有1200萬名軍人復員找工作,這將勾起一戰的悲劇———一戰后美國有上百萬復員老兵走上街頭要求就業,當局武力鎮壓,結果釀成悲劇,引發動蕩。
新法案“抵得上日本軍隊的20個師”
伊利諾伊州代表馬森是廢除《排華法案》的支持者,他說,根據配額體制的規定,每年只有105名中國人可以加入美國籍,而且這項配額的制定是基于華人在美國總人口的比重,而不是中國總人口的比重,因此它僅僅是提出了華人與其他國家移民適用相同的規則而已。此外105名移民的配額體制對美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中國人不會大量涌入美國。馬薩諸塞州代表麥克科馬克同意馬森的看法,并從軍事角度說,“我們這部法案(指廢除排華法案)抵得上日本軍隊的20個師”。
美國議員們之所以屢屢提到日本,是因為當時日本正拿美國的移民政策大做文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僅5天,日本就開始稱這場戰爭為“大東亞戰爭”,目的是為了推翻壓迫數億亞洲人民的美英帝國主義。《新共和報》說,“日本人每天都在對中國人宣傳,說美國所聲明的友誼是虛偽的……”參議員洛爾斯警告說:“日本的宣傳利用了我們排斥和羞辱中國朋友的法律。令人難堪的是,這些宣傳都是事實。”《紐約時報》發自重慶的報道稱,這些宣傳在中國開始產生影響了。
美國《科利爾》雜志直言,“事實是,中國人現在是我們的盟友———絕對有價值的盟友”。軍事專家已經證實盟軍戰時的勝利要取決于蘇聯和中國能堅持抗戰。其實,羅斯福在給國會的信中說得也很清楚,“有足夠的證據說明我們不但要把中國看成是戰時的合作伙伴,而且是和平時期的合作伙伴……國會應采取行動展示我們將把睦鄰政策運用到其他民族關系上的誠意。”在1943年上半年,中國戰場被美國視為結束對日作戰的最佳陸上基地,而且羅斯福預計中國在抗日戰爭后能夠重新崛起,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合作者。
“根據我們現在的法律,希特勒可以被允許進入美國并成為美國公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卻不可以。”一名國會代表如是說。不少代表對正在抗擊侵略者的中國所遭遇的明顯歧視感到不平。代表迪克斯坦恩認為,“中國人民英雄般地抵抗日本人已經證明了他們是一個偉大而高貴的民族。他們當然應該得到我們對其他民族一樣的尊重。”得克薩斯州代表高賽特稱,“中國是美國盟國中僅有的為自由而戰卻不被允許自由移民美國的國家,這是對那些英勇無畏的中國人的侮辱”。
總的來說,大多數國會議員認為,廢除《排華法案》將推動中美良好關系并在戰后轉化成具體經濟收益,中國巨大的人口被美國工業家視為二戰后另外一個潛在的市場。最終,《麥諾森法案》在國會獲得通過,羅斯福于12月17日簽署生效,延續60年之久的《排華法案》至此成為歷史陳跡。羅斯福在簽字后說;“一個橫亙在盟國間的不合時宜的障礙被清除了。這將給我們的遠東作戰注入更多活力……”事實上,由于有105人的配額限制,這一法案的出臺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它畢竟打破了歷史的“堅冰”,標志著美國對華移民政策開始轉變。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