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走路無力、爬樓梯困難、鴨步易栽跟頭需引起注意
三分之一“海綿娃娃”就診晚了
起初是走路無力、飄忽搖擺,甚至呈鴨步態,容易栽跟頭,連爬樓梯也有困難,最終需要輪椅支撐……由于走路如同踩在棉絮之上,身患DMD(杜氏肌營養不良)罕見病的孩子也被稱為“海綿寶寶”。昨天(20日),80個DMD患者家庭、48位患兒與專家、醫師一起參加首屆上海DMD轉化醫學暨康復護理國際研討會。臨床上,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海綿寶寶”就診已晚,已出現嚴重癥狀,對此,專家提醒,當家長發現孩子走路乏力、爬樓梯吃力等早期癥狀時,需仔細觀察,及時就醫。
胡先生是上海地區DMD患兒小軍(化名)的爸爸,也是一位與DMD疾病勇敢斗爭的斗士。早些年,他的小舅子因DMD疾病去世,如今,他的兒子小軍也患有這種罕見疾病。作為兩代患兒的男性直系家屬、家里唯一的頂梁柱,他身負精神與經濟雙重高壓。胡爸爸白天在碼頭搬運黃沙,晚上在家照顧小軍。他的兒子比一般同齡孩子更脆弱、更敏感,更需無微不至的呵護。胡爸爸說,正常人走路總是踩在實地之上,而小軍走路卻如同踩在棉絮上,飄飄忽忽,容易摔跟頭,爬樓梯也有困難,再過幾年就需要輪椅的支撐了……但父愛如山,胡爸爸給予兒子的不僅有寬闊的肩背,更有堅毅的心!一方面,他在體力上充當兒子的輪椅,另一方面,他在精神上充當兒子的導師,小軍在爸爸教導下,雖然肌無力明顯,但知書達理,堅強懂事,非常體諒父母的難處。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今年夏天,胡爸爸的第二個健康寶寶誕生了。經過復旦附屬兒科醫院DMD肌病工作室李西華醫生的產前診斷與產后確診,這個新生兒是真正意義上健康的小生命!從今往后,這種罕見病遺傳型家庭將徹底擺脫厄運,步入正常生活軌道。
“由于家長未能早期發現,或認識不足,大約三分之一左右的DMD患兒來就診時已癥狀嚴重!”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王藝教授分析說,DMD(杜氏肌營養不良)是一種嚴重的神經肌肉遺傳性疾病,不僅是終身性的,而且還致命。目前該病發病率在男嬰中大約為1/3500,女性為致病基因的攜帶者。一般來說,患兒在2至3歲階段發病,骨骼肌出現進行性萎縮,出現脊柱側彎、乏力、肌肉萎縮,喪失活動能力。若不治療干預,患者通常在12歲前失去行走能力,與輪椅為伴,最終呼吸功能減退,因心肺功能衰竭在20至30歲期間死亡。臨床上,不少患兒直到6至7歲才被發現問題嚴重,家長才帶孩子就診。對此,王藝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走路容易吃力、上下樓梯容易累等現象,需引起注意。
“由于DMD疾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罕見病,患兒父母雖有無言的痛楚,但也只能默默嘆息!”王藝說,希望通過科學治療,延緩病人疾病進程,提高病人生活質量,減少疾病并發癥和合并癥。
考慮到該病對患者及家庭、家人的打擊都是致命的,在科學診斷、治療的同時,更需對DMD家庭提供精神和心理的支持。昨天的研討會上,還有不少來自社會的愛心人士和志愿者參與。由社會愛心人士發起,聯合兒科醫院與慈善機構共同成立的DMD專項基金,作為國內第一個針對DMD罕見病的醫療診斷、康復護理、疾病研究、患兒關愛扶持的專項平臺,從單純的救助關愛向社會關愛轉變,除建立罕見疾病數據庫、開發檢測手段等,還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對DMD疾病公眾科普宣傳,并建立志愿者隊伍,為DMD貧困家庭提供生活和精神援助,協助融入社會,促進社會和公眾對DMD患者的了解和尊重等。記者 許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