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2013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9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黨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面對十分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著力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沉著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了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開局。
全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5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認為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
解讀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
明確打出“改革”的旗幟,并且是“全面”和“深化”,這已經指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價值取向和尺度。這甚至說包含兩大含義,一個是鄧小平確立的改革開放發展道路將得到繼續,另一個是十八大確立的路線方針政策會進一步得到貫徹落實。
中央高層一再強調談改革的重要,讓人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正是由于良好開局和對深化改革的重視,而吸引了人們的目光,拓展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同時中國社會乃至黨的建設積累了大量矛盾和問題,已經到了無法繞過必須迅速解決的時候。十八屆三中全會處在新的歷史轉折期、發展期,或者說處于新的歷史坐標點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巨大發展成就,但同時也積累大量矛盾,這既有社會和經濟領域的,同時還有政治領域的,所有矛盾問題都帶有深層次性,非小修小補所能解決,必須進行深層而又全面改革。由此而言,是內在的需要決定普遍的吁求。
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
重申發展是第一要務,強調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給社會各界吃了一顆“定心丸”,告訴人們未來中國仍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將堅持改革開放。正面回應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意味著促進公平正義將進一步提速。改革開放35年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隨著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以及區域差距的擴大,征地拆遷、公平競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凸顯,提速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愈加迫切。
解讀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改革是十幾億人民共同的事業,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這就大大超過了一般意義的經濟效益、經濟效率,指向更加廣泛的社會效益、社會和諧。這就要求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目標和方案的出發點及落腳點。真正以人民為改革的主體,尊重和支持人民的改革創新,保障人民享有各項權益,改革成果能夠為人民共享,改革紅利能夠促進人民長遠利益。因此制定改革方案、選擇改革路徑不僅要考慮到提高經濟效益,更要考慮到實現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保障社會穩定。
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張永軍:
以往三中全會往往會聚焦在一個點上,而此次我們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沒有特別指出哪一個內容,這與我們的發展階段有關系,過去的任務是建立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基礎上,圍繞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得到滿足而設定,目前我們的人均收入已經由中下等收入國家逐漸過渡至中上等收入國家。
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
感覺到國家的改革站在一個新的歷史高度,而且表現出空前的勇氣和決心。一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歷史實踐當中帶給我們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另外一個方面,在經濟社會取得巨大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條件逐步成熟。
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
非常受鼓舞的是,改革的總體目標很清晰地提了出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很多基本特點,現在進一步清晰地浮出水面。
從全會公報的精神來看,這次全會的決定首先表現了整體全面推進的特點,比如說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包括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改革作了安排和部署。另外,注意各項改革之間的相互呼應,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之間的相互呼應,包括在經濟體制改革當中,市場體系的完善和政府職能轉變之間的呼應,也包括了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收入分配,包括整個和諧社會建設,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和整個發展的可持續之間的呼應等。這個改革的整體性、系統性表現的是比較突出的。再一個方面,每一個方面改革的重點是比較明確的。也就是說,既注重整體性、系統性,同時也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耀桐:
這是一個新的亮點、新的突破。之前我們更多講的是管理,現在講治理,實現了從管理國家到治理國家的新跨越。
國家治理一是強調多主體,大家都是主體。國家管理者是主體,人民也是社會的主體,還有各組織、各單位,都是參加管理的一個方面,都是主體之一,從過去的一個主體變為多主體。二是渠道多元,治理既有從上到下,也有從下到上,甚至可以從中間向上、向下延伸開來、鋪展開來,治理也表明了方式的變化。三是治理要現代化,更加科學、更加民主,同時也要更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全會指出,要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下轉第5版)
解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以前(注: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提法是“基礎性”作用。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對市場作用提法的升級,表明黨對市場機制的認識又前進了一大步,是市場與政府關系的一次重大理論突破,凸顯了中央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決心,明確了我國未來毫不動搖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同時打消了外界對未來中國發展道路的質疑。預計未來經濟體制改革將有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
解讀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宋世明: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共有七次三中全會,七次中五次談改革,兩次談農村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特別鮮明,全面深化改革。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五個改革:第一個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第二個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第三個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第四個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最后一個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五項深化改革實際上是為五個建設提供體制支撐,并且是一體化: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個建設當中經濟建設依然是中心,它沒有發生旁移,五項改革一定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動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從1978年以來,中國主要進行的是“產品和服務”的改革,如農村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等,現在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下一步要進行的就是“要素改革”,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勞動力、金融、土地和企業。
過去談改革,多是強調以經濟為主題的改革,十八大以來強調的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六位一體”的改革。所謂“全面”,就是做好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所謂“深化”,是要拒絕淺嘗輒止的改革,在深層次上進行制度的革新,將改革向縱深推進。
解讀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
這次三中全會是在國際和國內的背景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召開的,國際上比如說國際貿易投資的格局,包括政治格局等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是一。第二,我們的經濟增長,在整個國際上也受到矚目,我們的增長速度一下來世界都受到影響。
另外,從國內來看,經過三十幾年的改革,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深水區”,就是一些很難的改革、一些受到阻力很大的方面,我們需要有這么一個全面的、系統的改革方案,而且這里面還有一些重點突破性,使我們通過改革來應對國內國外復雜的局面,特別是要支撐未來一個中長期的經濟增長速度,通過改革來得到紅利,推動經濟增長。我覺得這可能是這次改革和前幾次改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的歷史使命。
另外,小平同志上世紀90年代說我們再過30年可能制度上就要定型。那么到2020年,我們可能要有一個現代的體制、現代的國家,所以這次我們努力的方向就是要有一個定型的制度。
解讀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
“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突出了改革的地位和作用,也強調了改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主要牽引力,只有改革才能發展經濟。
財經評論作家、煜融投資董事長吳國平: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進入經濟第二季,這次改革全面強調了經濟體制改革,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就促使未來經濟更加市場化,國企改革有望得到進一步深化,這是未來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一旦國企改革激活,市場徹底回歸市場,經濟再騰飛很有信心。
全會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全會強調,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經驗,必須長期堅持。最重要的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正確方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于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膽子要大、步子要穩,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下轉第6版)
解讀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王東進:
我們既然選擇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改革就一直圍繞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展開并曲折逡巡而行。什么時候,這個關系處理得好,市場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經濟發展就順暢;反之,經濟活動就會受到干擾甚至發生震蕩。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關鍵在政府方面。政府運用法律的、經濟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宏觀調控,而不是凌駕于市場之上。要把“萬能”的政府改為“有限”的政府、改為“服務型”的政府。
解讀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
也就是說,能讓市場發揮作用的,能讓市場支配的,都由市場說了算。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政府無所作為。而是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讓政府在宏觀調控、公共服務、市場公平等市場失靈的領域充分發揮作用,形成市場與政府的良性關系,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進一步建立起現代市場經濟制度,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解讀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回顧改革歷程,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表層麻煩解決了,深層問題凸顯了;顯性癥結化解了,隱性風險浮現了;發展水平高了,訴求也更龐雜了。新舊矛盾糾結,利益藩籬交錯。缺乏頂層設計,改革難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僅要頂層設計,還要頂層推動,全面改革拒絕碎片化。
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
在推進改革的原則中,有兩句很通俗的話:膽子要大、步子要穩,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改革的目的還是增進人民福祉,國家長治久安,必須保持執政的穩定、社會的穩定、制度的穩定。
全會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強調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要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解讀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
這次有所突破的,一個是對國有經濟提出一個“活力”,這個以前是沒有的。國有企業效率比較低,“活力”不足,活力控制了影響力。
第二是這次提出要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從國外以及我國情況來看,許多創新是民營經濟進行的,包括技術研發,所以要調動這些活力和創造力。
另外又提出了一個產權保護制度,混合所有制經濟,公報里第一次提出來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就是以后國有的里面可能也有民營的股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特點,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展。一個方面是要堅定不移地發展公有制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堅定不移地支持各種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強調的是共同發展。
在這個發展當中各自發揮自己不同的作用,特別是在這個里面要不斷明確產權制度,加強產權制度保護,促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在這樣的基礎上,它通過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通過股權多元化,實際上包括國有經濟在內的各類經濟實體的制度模式和治理結構都會不斷地得以完善,不斷地從各自的基點向現代企業制度前進。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曹紅輝:公報第一次將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以同等重要的地位相提并論。尤其是兩個“必須毫不動搖”的提法,結合后面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的內容,很富有深意。今天的公報已經明確了兩種經濟形式的平等地位,這是非常大的進展,它為進一步建設合理公平的市場經濟秩序奠定了基礎。
北京市政協委員、安利(中國)總裁黃德蔭:30多年來,外企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長足發展,已成為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利多年來一貫看好、看重中國市場,我們不僅為繁榮經濟、豐富市場、服務消費者貢獻力量,同時也推動了中國保健食品行業、中國直銷行業的規范和發展。
解讀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所長王國剛:
說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把二者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體現了我們前面所講的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因為市場機制是講公平的,在市場中各個主體的競爭是公平狀態,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視。在同一市場中,因為你是國有的,所以,政策上扶持你,然后你虧損了,后面可以不斷地有財政補貼;而非公經濟我和你競爭,我虧損了自擔。這種競爭就不應該了。所以,這回講要公平。這次如果要講亮點的話,它的亮點就強調在這兩類的公平上。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 胡鞍鋼:
黨中央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八大,都提出了要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綜合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創新點。在這次全會中,它被界定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就是對這樣的一個創新的制度給予首肯,而且我們還會進一步推動。
可以這么講,混合所有制經濟是由中國國情所決定的,其中包括外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全會公報明確提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這樣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過程就使得中國的就業形勢更加靈活,勞動力市場就更加具有競爭性和流動性。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既是我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理性選擇,也是必然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
全會對于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描述,和以往相比較也是有重大的進步。以前通常說的是要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為補充或者必要的補充,但現在是把它們兩個完全并列,都是我們國家重要的組成部分,重要的基礎。這個更加突出了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些年來我們的國有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同時在很多領域應該說非國有經濟或者說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不是那么快。所以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來看,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戰略目標來看,應該說從現階段還是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同時也要完善我們國有經濟一整套的辦法,包括監管的辦法。
全會提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必須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著力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全會提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
全會提出,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準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
解讀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
建設統一的市場體系,這里面當然有一些要素自由流動,自由選擇、自由消費、平等交換等,這次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這次提了一個科學的宏觀調控,我們以前提出科學發展,但是科學發展必須得有科學的調控,我想這里面肯定是包含:一是要建立一個完善的信息統計體系;二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這些要協調;三是宏觀調控按照經濟形勢什么時候放松、什么時候收緊,各種政策怎么配套,要有一個科學的設計。
適應全球化新的經濟形勢,這次提出對外要有一個更加開放的體系,比如說放寬投入準入,加快自貿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這一系列的措施。從現在看,促進更高層次的開放,既要引進來,又要走出去,我們要有我們的跨國公司,我們有實力的企業要走出去,同時也要擴大我們的對外直接投資。第二個就是要建立一個新的國際貿易秩序,新的秩序就是我們自己的自貿區,也就是單邊自由貿易區、雙邊自由貿易區,利用自貿區體制進一步擴大未來的出口產品升級,形成中國和世界的產業分工,更多地在全球化中得到我們的利益。
解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
市場如何發揮作用,在什么樣的程度上發揮作用?很重要的取決于政府怎么樣管和在哪些事情上管,因此如果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當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最重要的還是要規范政府的職能,不該管的要堅決不管,該管的要堅定不移的管好、管出水平。所以,這次公報在這些方面都作了全面的部署。
公報在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的后面,特別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而且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其實這兩個方面都是支持這個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兩個最重要的保證。所以圍繞著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政府職能轉變,這個工作做好,把政府對市場的監管能力加快提高,從事前的項目審批,加快向事中、事后的監管轉移。
另外,公報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方面作出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推進城鄉一體化,包括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很多制度性的安排,也包括對健康推進城鎮化方面的制度安排。這些方面的安排結合起來,形成一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必將會使我們國家整個城鎮化的進展和農業現代化的進展更緊密地統一起來。而且會使我們新型城鎮化更加健康,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
解讀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曹紅輝: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提法。這表明農村土地流轉將不再局限于農村,而是跟城市市場并軌,相比過去將更具有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單獨提出了‘建設用地’,接下來更多農村建設用地參與到城市建設用地的供給,促使城市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整,降低土地和房屋成本。”
“公報里有兩個第一次提出的概念,國家治理和科學的財稅體制。”前者是政治學中的概念,第一次被寫進中央全會公報;而后者則闡明了財稅體制的本質和目的,明確了它的政治職能、社會職能、經濟職能,相當于指明了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接下來的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這一串說法其實涵蓋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包括正在制定的《預算法》,央地之間的事權和財政支出責任的劃分以及未來的房產稅、遺產稅、資源稅、消費稅等等。”
另一個首次出現的提法是“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相比過去強調“走出去”、較不重視“引進來”的導向,更加重視公平競爭和資源自由流動。“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的說法,表明未來國內企業不僅要參與國際市場,還要爭取引領規則,不僅僅依賴比較優勢,這就包括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等一系列內涵,還意味著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爭取掌握定價的話語權。”
解讀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公報中特別強調了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快就成為第一大貿易體。我們只有一個香港是不夠的,只有一個上海自由貿易區是不夠的,這樣的話就會促進內陸地區、沿海地區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對外開放,所以我們說三中全會的這個決定又是我們對外開放的升級版。
現在農民工異地居住或者說異地務工的人員越來越多了,他們怎么樣去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特別是在城市,我們稱之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現在來看,它已經作為一個基本國策,我們感覺非常重要,不僅是城鄉之間,包括地區之間,怎么樣實現分享這個成果,這個成果不僅是物質成果,最重要的是制度成果。我曾經講到,中國是“一國兩制”了,所謂“兩制”實際是指二元結構是兩制,怎么樣逐漸不斷地破解,報告中都給予了非常重要的一些信息。
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要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發展基層民主。
全會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要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健全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完善人權司法保障制度。
全會提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必須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廉潔政治,努力實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進作風常態化制度。
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全會提出,實現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解讀
北大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
今后懲防腐敗體系工作規劃有望強化“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原則。更細化的反腐措施有可能在明年年初的中紀委全會上釋放。此外,巡視和派駐制度也會進一步細化。
有人顧慮群眾路線是不是一場運動一陣風,公報提出“改進作風常態化”意味著作風建設將持續下去。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張希賢:反腐內容是三中全會公報的一個亮點,這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讓人民監督權力”是反腐中一項重要的原則,監督有多種形式,包括人大監督、群眾來信來訪監督、網絡監督等等。
監督應該制度化和法制化,國家應該保證公民享有監督權力的多種實踐途徑。
解讀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
這次決定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是中國國安體制機制的一個重大舉措,而且是一個創新性的舉措,也標志著中國的外交將進一步發力。
它的作用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要提升或是提高這個決策的效率,現在的中國外交可以說是千頭萬緒,但要有一個好的協調機制,這個國安會就將承擔這樣一個作用。第二,現在我們的決策機制中,特別需要有這么一個中間環節,這個環節可以減少條條框框。通過這樣一個國安體制,可以把我們決策的效率最大化,以應對更加復雜的外交。
軍事專家宋忠平:
將來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重大問題會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來議事討論,這實際上是我國高層的一個議事機構。以前只是國家安全領導小組,現在通過委員會的方式把它固定下來,今后凡是涉及國家的重大安全都要通過國家安全委員會來設定。
中國面臨的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形勢越來越復雜,我們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由它來統籌安排今后如何維護國家安全,海疆安全,這是一個對外展現國家安全的概念。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時殷弘:近年來,中國遇見的國家安全方面的任務和挑戰更加多樣化和復雜,需要一個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樣的機構來協調和統一。實際上,在中國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方案,并非第一次提出。過去中國確實曾經嘗試建立類似的機構,但是緊迫性不夠。
如今,三中全會公報指出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反映了中國國力迅速增長的同時,在對外戰略、對外政策、安全方面的挑戰日益復雜和多樣化,更加需要類似國家安全委員會這樣能夠集中高層權力,同時協調各個有關部門的機構。建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有利于提高國家安全戰略和政策的效率。
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
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這一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著力解決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創新發展軍事理論,加強軍事戰略指導,完善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要深化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推進軍隊政策制度調整改革,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全會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體制機制,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地方、基層和群眾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經驗。
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全黨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決策部署上來,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方向,大膽實踐探索,注重統籌協調,凝聚改革共識,落實領導責任,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要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切實做好各項工作,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勢頭,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繼續扎實推進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全會號召,全黨同志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銳意進取,攻堅克難,譜寫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歷史新篇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解讀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中央建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釋放了強烈的改革信號。各級黨委切實貫徹履行對改革的領導責任,既然中央已經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地方各級黨委都會相應地成立這樣的領導小組,進而推動地方的制度創新,不管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社會體制改革,這都是可能推動的。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
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充分體現了中央對改革的高度重視和強烈決心。
這輪改革范圍之廣、力度之大是空前的。以前統籌各方面的改革主要由國家發改委來承擔。作為國務院的一個職能機構,國家發改委在制定發展戰略,進行宏觀管理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改革的復雜性和緊迫性以及加強各項改革統籌協調的必要性,國家發改委在一些方面尤其是政策的制定上受到局限。相對而言,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成立更具權威性,能夠保證改革的設計、協調、推進和監督每一個環節的落實,有助于確保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參與過三次三中全會關于改革決定起草工作的專家高尚全:改革經過35年,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目前改革進入了深水區,改革的難度、系統性和整體性都很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中央成立一個領導小組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組織保障。
新一輪的改革不同于以往的單項改革,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改革,因此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具有強有力的協調功能。
考慮到要精簡機構,為了不增加新機構,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可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基礎上,采取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方式。
解讀
軍事專家宋忠平:
軍隊改革的核心就是精兵簡政,優化軍兵種的結構。
從軍民融合角度來看,包括三部分,一是人員的軍民融合,應該培養大部分軍地兩用人員,軍民之間要形成相互保障的機制。二是從裝備的角度,要達到寓軍于民的方式,讓民間力量能參與武器裝備研制,引進競爭機制,讓武器裝備更加適應未來戰場,同時還要想方設法把軍事技術向民用推廣。三是執法維權和軍事斗爭的融合。現在執法維權是由政府來承擔,以后要加強軍隊力量和政府力量的結合。
解讀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學教研室主任王占陽教授:
這一領導小組將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繼上世紀八十年代成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下稱“體改委”)之后,現在重新確立關于改革的專門機構,并建立在中央最高層,是一個信號,說明改革不只是說說而已,也是大家多年呼吁和期盼的結果。現在已進入全面改革的階段,這時候單有經濟改革向前推進是不行的,成立一個全面改革的領導機構非常必要,也很重要。這樣的機構設在中央是合乎邏輯的,也和當前改革的發展階段相吻合。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急改革之所急,成立的協調改革的機構,負責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
過去我們講摸著石頭過河,現在的改革既要摸著石頭過河,又要搞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就是要統籌規劃、通盤考慮,加強各方面的協調。改革進入深水區,矛盾盤根錯節,要解決復雜問題,需要協調推進,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恰逢其時。
三中全會不僅總體部署,提出系列改革任務,而且注重在落實方面下工夫。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是一個組織保障。提出任務、提出目標,得有一個機構去抓落實、去領導,組織保障非常關鍵。
2至9版文字
本報記者張航 賈中山 李海霞
綜合報道 J067 J159 D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