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歐洲經濟:昏暗的黎明漫長的復蘇
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 D P)環比增長0.3%,終于走出了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衰退。然而隨后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卻相互矛盾,特別是對經濟走勢影響重大的失業率,依舊維持在高位。可見歐元區經濟并不理想,復蘇道路依然漫長。
晦暗的復蘇
雖然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出現了環比0.3%的增長,但同比增長率仍然維持在-0 .5%,且失業率、工業生產等指標仍不理想。而與此同時,代表歐元區經濟前景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 I)、貿易數據等指標卻出現明顯好轉。不難看出,歐元區經濟正處于一個微妙的轉折期,從漫長的衰退轉向微弱的復蘇。
此次歐元區的經濟衰退是典型的主權債務危機的“后遺癥”。一方面是歐盟的緊縮措施使得經濟增速下滑,另一方面是債務危機傳導到銀行業,引發銀行業危機并形成惡性循環。
麻煩的是,在債務危機的背景之下,成員國很難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走出衰退陰影。正如我們今年看到的,歐盟幾位主席輪番喊話,呼吁歐盟及成員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經濟增長與增進就業上,但我們卻未能看到多少促進增長的實質性動作。
歐盟著名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 E P S)專家,比利時魯汶大學與倫敦經濟學院教授保羅·德格羅韋表示:雖然我們已經看到歐洲經濟的“底部”,但還沒有看到“拐點”。
他指出,從重債國的改革可以看出,他們的緊縮使自己陷入衰退之中,反而使負債率不斷升高。除非他們開始刺激經濟,否則這些改革尚無法使其擺脫債務危機。
貌合神離的內部
歐元區是一個復雜的經濟體,在各成員國半獨立的財政政策基礎上遵循一個共同的貨幣政策,內部勞動生產率的嚴重差異使得各成員國的政策很難協調。當那些重債國經濟依然陰云密布時,以德國為首的核心國家卻是陽光明媚。龐大的經常項目順差使得德國不得不防范通貨膨脹,而重債國由于經常項目的逆差,加上資金的外流,卻要提心吊膽地應付通縮。
歐元區內部的差異還體現在匯率政策上。眾所周知,匯率的貶值有利于促進出口與經濟復蘇,但這一條在歐元區卻很難行得通。原因就出在內部的結構性差異上。由于德國的勞動生產率遠高于南部重債國,歐元的貶值首先受益的往往是德國。另外,歐元的貶值也會引發重債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使得這些國家再度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增加。同時歐元的貶值也會讓歐元區通脹率上升,對于經歷了魏瑪共和國通脹的德國來說是難以接受的。
艱難的結構性改革
歐盟一直呼吁推進結構性改革,然而談何容易?
歐盟給各成員國開出的結構性改革藥方,除繼續推進緊縮措施以及建立銀行業聯盟外,主要圍繞減輕企業稅負以降低勞動力成本,取消服務業門檻,推進歐盟內部能源、交通運輸與電信統一市場,加快勞動力流動等。但自從2010年歐元區爆發債務危機以來,那些重債國的改革基本沒有停止過。一些改革措施,如降低勞動力成本的改革已經接近極限,再難向前推進。而建立歐盟統一的能源與運輸市場,以及加快勞動力流動,絕非一朝一夕能實現。你很難想象一個西班牙或希臘的失業工人能在德國或荷蘭找到穩定的工作。
眾望所歸的歐洲央行
看來能動用的只有貨幣政策了。我們看到歐洲央行在5月份將利率下調了25個基點,并于近期暗示可能會啟動第三輪長期再融資操作,即L T R O,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歐元區經濟復蘇力度很弱。
自2011年以來,每當歐元區債務危機遇到“病情惡化”之際,歐洲央行總是果斷出手,祭出LT R O與O M T (直接購債計劃)等“法寶”,穩定市場情緒。不過盡管歐洲央行采取了幾輪大力度的市場行為,歐元區金融市場依舊十分脆弱。據歐洲著名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歐盟27個成員國家庭借貸與上年相比下降1.7%,連續第二年出現下降。其中希臘、西班牙的下降幅度均超過6%,同時德國也出現負增長。這顯示緊縮問題正在從歐元區邊緣國家向核心國家蔓延。
對此德格羅韋表示,你知道與美國不同,歐洲大陸上的企業對銀行信貸的依賴程度要大得多。而信貸的萎縮則說明,現在出于對不確定性的恐懼,銀行普遍“惜貸”,或者企業或家庭借款意愿下降,這意味著經濟不會有什么大的起色。